最美科研團隊 | 地勘中心吉林總隊物探事業部:堅守平凡 成就不凡
來源:地勘中心 發布時間:2022-09-21一種堅持和追求,一種專業和專注
是孜孜不倦,是一絲不茍,是精益求精
是3.8萬名科研工程技術人的工匠精神
他們是中國建材的最美科研先鋒
他們用熱愛書寫中國建材的科技創新故事
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地球物理勘探在國土資源領域的應用越來越被重視。根據長遠發展需要,地勘中心吉林總隊于2012年組建了物探事業部。
這是一支充滿朝氣、能打硬仗、具有深厚發展潛力的專業團隊。團隊成員均畢業于國內一流地質大學,全部取得了高級工程師職稱,80%以上的成員為碩士研究生。團隊帶頭人李霄龍畢業于吉林大學,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所在教研科室的學生,學習期間深受黃先生報國精神感染。畢業后他積極投身物探行業,帶領物探事業部從零做起,很快取得了地球物理勘查甲級資質。
成立以來,物探事業部多次承擔國家基金、省基金勘查項目,項目專項驗收連續多次被評為優秀。目前,團隊擁有5大類40余臺套先進物探設備,裝備投入達700余萬元;獲得專利10余項、軟件著作權4項,已成為吉林總隊實力領先、成果豐碩的綜合型地質技術服務團隊。
不懼艱苦 青春奮斗正當時
物探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物探事業部的隊員們長期遠離熱鬧的城市,駐留在深山老林中,和巖土對話,與沙石為伴。他們克服了環境上的艱苦、身體上的勞累和精神上的考驗,十年如一日,出色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艱巨的任務。
2018年12月初,正值隆冬時節。物探事業部接到野外工作任務后,第一時間組織人員,不畏嚴寒奔赴項目所在地。當時工作區室外溫度已經達到零下25度,山上白雪皚皚,局部積雪深度達50公分以上,人員行進十分困難。施工期間,積雪經常灌入隊員的鞋子里,雪融化成水,又凍成冰,一天下來,他們的鞋子凍得像冰塊一樣,好多隊員腳上都生了凍瘡。即使這樣,團隊成員沒有一個人退縮,他們不懼嚴寒,頂風冒雪,克服重重困難,在林海雪原奮戰了20多天,最終圓滿完成工作任務。
2021年,受疫情影響,吉林大車背溝多金屬礦普查物探工作被安排在炎熱的8月份開展。面對荊棘叢生、山大溝深的老嶺山脈,面對持續的高溫酷暑,物探隊員們沒有絲毫的抱怨。凌晨4點,別人還在夢鄉中,他們就伴著晨曦出發,穿行在高山峻嶺之間。項目開展期間,天氣炎熱異常,氣溫經常飆升到30度以上,這在東北并不常見。物探事業部的小伙子們靠著一瓶瓶藿香正氣水,憑著對物探事業的執著,堅持了下來,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保質保量交付了成果。
刻苦鉆研 科技創新見成效
吉林總隊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成立了“找礦突破”“水工環業務拓展提升”和“地理信息產品研發”三個科技創新課題組。為落實總隊科技創新戰略,支撐找礦突破課題研究,物探事業部刻苦鉆研,勇于實踐,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
在敦化市大山咀北部煤炭資源普查項目中,團隊利用現有設備對施工裝置進行技術創新,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解決了玄武巖蓋層常規物探方法難以穿透的難題。在使用原有T4裝置時,勘探深度僅能達到500-600米,通過發揮創新思維,他們改進了加拿大V8電法工作站的供電裝置,研究使用TXU30裝置。經過多次試驗后,勘探深度最深可達1200米。該技術為今后在玄武巖覆蓋區找礦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在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中,根據不同地質災害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合理布置物探測線方向,達到要求的勘查深度。室內選擇多種反演方法,收集周邊資料,進行綜合解釋與推斷,達到了地質災害的評價目的,在野外檢查及評審中,一次性通過率達到100%,創新的工作方法得到了評審專家的高度好評。
針對石墨礦開展了多項實驗工作,將理論和實踐深度結合,通過總結實驗成果和成功經驗,培養和鍛煉了技術人員,提升了團隊整體科研水平。
埋頭奮斗 團隊建功結碩果
成立以來,物探事業部團結奮斗,開拓進取,業務拓展迅速,目前已經進入了六大物探業務領域。他們發揮技術優勢,精準勘測,精確解譯,在找礦及重大工程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大批找礦成果:運用物探新技術在吉林省敦化盆地400米厚的玄武巖蓋層下找煤取得突破,發現了5億噸以上遠景的大煤田;利用物探新方法在吉林省東南部地區找到了三處中型以上石墨礦床;在長白山區發現優質硅藻土礦,為吉林省下一步布局硅藻土市場提供了有力資源支撐。
憑借著過硬的技術水平和進取的團隊精神,物探事業部取得了多項榮譽。2018年,團隊研發的“一種地質雷達非屏蔽天線的搭載裝置”獲實用新型發明專利證書。同年,他們獲得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勞雷杯”物探技能大賽吉林賽區團體二等獎。2019年,團隊成果榮獲地勘中心科學技術獎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建材集團科技進步二等獎。
未來,這個年輕的朝氣蓬勃的團隊將抓住國家政策機遇,認真貫徹落實集團和地勘中心戰略部署,全面實施科技創新戰略,不斷開拓進取,埋頭奮斗,努力做強做大物探產業,為總隊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