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做一個充滿理想和一絲不茍的年輕人 | 讀《改革心路》所感
來源:CNBM 發布時間:2019-07-01宋志平所著《改革心路》持續引發各界好評。摩根士丹利前北京首席代表、投資銀行部執行董事、《混改:資本視角的觀察與思考》作者王悅讀后有感,講到初心和使命。
做一個充滿理想和一絲不茍的年輕人
文 / 王悅
閱讀宋董事長的著作,就好像坐在他面前聆聽他布道,他娓娓道來一個個故事,一幅幅情景就在腦海中展開,令我時而心潮澎湃、時而熱淚盈眶,每每總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改革心路》更是一本令人想一口氣讀完、合上書沉思良久的好書。它不僅講述了若干企業四十年求生存、求發展的改革征程,更剖析了他們的改革舵手一路上想到、說到、做到的心路歷程,而其中描繪的那個20多年前“充滿理想和一絲不茍的年輕廠長”,更是對今天處于相仿年紀的我們有著強烈共鳴和重要啟示。
宋董事長常講,他的宿命就是解決難題。我倒覺得,與其說是命運使然,不如說是他在堅定的理想驅動下一次次主動選擇了人生的Hard模式。
他的理想表現為對企業和員工的責任感,所以他為廠里賣不出去的產品著急,放棄受人尊敬的技術崗而轉做“被人看不起的”推銷員;同樣他為員工對企業的冷漠難受,付出自己對待家人般的真心點燃員工心中的“那團火”。
他的理想也表現為對行業和國家的使命感,所以他為水泥行業的放量亂戰憂心,矢志不渝地推動聯合重組和落后產能淘汰;同樣他為國家的創新戰略操勞,運用全球智慧+本土量產推動開放式創新持續落地。
反觀自己,當懷揣著“詩和遠方”邁出校園時,我們大多數人的選擇恐怕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然而,工作十余年之后,當事業平穩、生活安定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最初的理想?當面臨重要選擇的時候,我們是求易、求穩,還是選擇堅守住自己的初心,從“Comfort Zone”里邁出來,義無反顧地去迎接新挑戰和風險?
如果說對“理想的堅守”構成了本書的主軸,那么“做事的用心”則成為其中每個故事的關鍵詞,從中我讀出了三點要義:
第一,用心的積累。我們知道要從平凡到大師必須要經歷十萬小時定律,我們也知道,宋董事長兼任國藥集團董事長五年間沒有休息過一個周末,終成全球醫藥界的傳奇人物、開啟了醫藥行業的新時代。他對工作的一絲不茍,甚至是“癡迷”,凝聚了一個癡迷的團隊,才能打造出兩個世界500強及若干個“隱形冠軍”。所以當我們的工作小有成就、自我感覺良好時,不妨見賢思齊,再問問自己,是否應潛下心來,再多努力一點,再多積累一些?
第二,用心的專注。無論是北新建材的至暗時刻被競爭對手的產品堵門,還是中國建材在金融危機中遭遇資本市場大幅賣空,一系列困難險阻最終化險為夷,看似是“好運”,實則是在異常艱難時刻仍堅持的信條——“Never, never, never,never give up”——專注于產品質量和企業信用,最終守得云開霧散時。我們在前行的路上都會遇到一些挺不住的時刻,不妨想想書中的那句話“遇到困難時努力熬過去就好了,如果此時放棄了那就一無所有了,也不會再有轉機。”
第三,用心的聚力。無論是在國內用“三盤牛肉”的互利思維整合各路諸侯推進水泥行業的合縱連橫,還是在國外用相互取長補短的理念聯合跨國公司共同開發國際市場,宋董事長一再強調“獨行快、眾行遠”,而形成合力的關鍵是要有共贏的格局和包容的心態。這一點對我們這些管理崗位上的年輕人格外重要,當我們獨自埋頭苦干時,不妨想想,如何用厚重的人格和睿智的眼光更好地凝聚共識,眾人拾柴火焰高?
我把《改革心路》推薦給周圍的朋友。面臨當今世界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這一輩年輕人不免會有危機感,迷茫、困惑、甚至是失落。我想,不如反復讀讀書中那一段內心獨白,問問自己:我們的心路通向何方?
“我常想,人生沒有答案,一路走來,我沒有為自己設定過什么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只是一直踏實地努力做事,從不好高騖遠,左顧右盼。居里夫人說人生是不容易的,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每個人都想知道我們這一生能做些什么,那就一直努力到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