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企業觀察報》:宋志平:用更加成熟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年
來源:CNBM 發布時間:2019-01-15歲末年初,我們翹首期盼的歡樂鐘聲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希望。站在新起點上,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撰寫跨年文章,提到我們應以更加成熟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年,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辯證思考,扎實工作,尤其應在擴大開放、強化協調、促進共享這幾方面有所作為。
以下是全文分享:
歲末年初,我們翹首期盼歡樂的鐘聲會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希望。累累碩果讓我們充滿信心,走過四十年改革路,經過2018年的風雨洗禮,中國經濟大局始終穩定健康發展。眾多挑戰也讓我們時刻警醒,中美貿易摩擦,經濟下行壓力,一些不平衡不協調,國企的改革,民企的困難等挑戰將伴隨我們進入新的一年。風云激蕩,憂勞興邦,我們需要以更加成熟的心智、更加努力的奮斗面向未來。一方面要用平常心看問題,另一方面要積極行動,用成熟的心態迎接變化,不浮躁,不懈怠,全力以赴把該做的工作做好。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放眼風來滿眼春,新的一年也是大有希望的一年,是中國經濟邁向更加繁榮的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判斷我國經濟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確定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站在新起點上,我們應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辯證思考,扎實工作,尤其應在擴大開放、強化協調、促進共享這幾方面有所作為。
擴大開放
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贏得巨大發展,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正是開放促進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加快了企業的技術進步,造就了規模驚人的外向型經濟,為人民創造了巨大財富。
改革開放是20世紀中華民族偉大歷史進程的延續。從近代史看,日本明治維新,走了一條開放的道路,創造了東方第一個發達國家。我國的洋務運動雖然并未實現其富國強兵的目標,也讓中國人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為國家的轉型和進步作出了歷史的鋪墊。此后又經過漫長的艱辛探索,直到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才真正重啟了中國全球化的進程。大量的外資企業帶著資金和技術涌了進來,中國自身的企業在開放的環境中邊干邊學、不斷成長,憑借低成本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大批中國學子出國深造進而回國創業,全面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和研發能力,中國開始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逼近和趕超西方發達國家。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和中國企業競爭力的迅速提高,發達國家要求中國擴大開放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這既反映出全球貿易的結構失衡,也反映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中國企業在世界許多國家受到廣泛歡迎和開展良好合作的同時,也有少數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比如大力開發沿線國家市場等存在誤解,甚至提出了不少過分要求,中美貿易摩擦就反映了這些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我們要從宏觀國家層面和微觀企業層面去思考,把握開放合作的歷史潮流,堅定擴大開放的決心。
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們要用更加開放的中國市場吸引融合,盡量避免貿易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提出了改善營商環境的系列舉措,保護外商在華知識產權、允許更多領域獨資經營等。制度型開放將解決大門開了小門沒開的問題,讓投資者進得來、留得住。同時我們還要開辟更廣泛的市場,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東方不亮西方亮。這些需要我們一方面加大宣傳,樹立中國和平發展、永不稱霸的良好形象,讓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既無法回避的現實,又有百利而無一弊,同時也要和美國等貿易大國相向而行,合理地調整關稅和開放相應的服務業市場。
我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對現有企業會形成一定壓力,但應該看到,我們和各個發達國家產品不完全在一個水平上,有很強的結構互補性,而且今天的產業鏈條相互依賴,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能夠做到公平競爭,以市場換市場,可以實現雙贏,對我國企業也是好事,要轉變觀念。記得加入WTO國門初開時,國內企業普遍感到“狼來了”,有很強的危機感,但后來發生的情況證明開放增強了中國經濟的體質。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企業已經歷經風雨,也應該在更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中進行高水平的競技鍛煉了。目前世界上坐擁一個自身無比大的國內市場,同時又深耕開發了國際市場,具備得天獨厚兩個市場優勢的國家大概只有中國和美國。中國無論從人口數量、消費升級還是經濟環境等角度來看,有著更大的優勢和潛力,中國企業是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大批企業已經紛紛在海外投資布局。因此,大家應對擴大開放充滿信心。
從微觀層面來看,中國企業自身也要積極行動,推動擴大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有效管控各類風險。要采取開放包容的理念,走合作共贏的道路。要尊重和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跨國公司共同整合產業鏈,進行全球采購,發揮各自所長,讓大家都有生存和發展機會。要主動聯合跨國企業開發第三方市場,不搞我來你走。要更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不僅促進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還可打消跨國公司的一些疑慮。在開展合資方面,既走出去,也引進來。中國建材過去這些年,建設了全球65%的水泥和玻璃廠,EPC過程中進行全球化采購,既發揮國產裝備的性價比優勢,又積極采購一些跨國公司的高技術關鍵設備,贏得了市場,緩解了矛盾;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強化企業市場化行為,走出去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國有股比例都在30%以下,無論投資和收購都是企業行為;奉行“為當地經濟作貢獻、與當地企業合作、為當地人民服務”合作共贏三原則,支持當地企業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努力開發七大市場,不把雞蛋裝一個籃子里;與美歐日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互融。中國建材走了一條開放包容的國際化道路,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深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歡迎。
我們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堅定擴大開放的步伐,要推動實現互利共贏。前不久上海召開進博會,盛況空前,幾乎全世界的跨國公司都來參展,反映出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市場對全世界的吸引力,這是無法阻擋的。只要我們開放,就可以交換來更大的國際市場,我們以前講以市場換技術,今后更多的是以市場換市場,既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也讓世界成為中國的工廠,既讓世界成為中國的市場,也讓中國成為世界的市場。改革開放初期,西方跨國公司深受我國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后來我們在國際上也一度遇到困難,但1992鄧小平南巡講話重申中國繼續開放,很快就化解了各種誤解。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今天中國遇到問題也會被中國這個開放市場的大海所融合。進博會上習總書記關于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的宣誓擲地有聲,必將化解掉國際合作中的各種矛盾和誤會,把全球化進程帶入新階段。
強化協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進一步提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F在我們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講發展高質量的現代經濟體系,就是要使中國經濟這個大系統,實現共生協調的發展。協調發展的焦點涉及動力機制、虛實關系、國民共進與產業結構優化等。
第一,要協調經濟短期動力和長期動力的關系。要充分釋放發展潛力,但也要推進高質量發展。
比如增加投資力度,國家加大投資,也鼓勵地方搞一些基礎建設,發一些地方債券,改善投融資環境?;A設施建設是通往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的前提。我國基礎建設項目即所謂 “鐵公基”建設量大面廣,相對于其它投資投資風險小,要用好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年,投資拉動是我國經濟的重要助推器,用好投資拉動,曾使我們幾次渡過難關。但同時要注意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保持投資的持續性和均衡性,堅決反對大水漫灌的投資沖動,堅決反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虛假增長。
還要著力擴大消費,落實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釋放消費潛力。消費的拉動通常取決于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我國正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研究發現成功度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都曾經加大企業創新轉型力度,增加企業活力和企業效益。只有企業效益好,就業就充分,員工收入高,才能有好的消費。
再比如平衡協調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我們有一個近14億人的正在增長的大市場,沒有任何國家具備我們的消費規模條件,這一優勢將會給中國帶來持續的內生動力。我們一方面要統籌布局,大力維護已有國際市場份額,同時也要積極開發新的市場,警惕貿易風險。也要深耕細作國內市場,當年日本的白色家電遇到了中國競爭而退出,因為白色家電市場主要在中國,日本企業缺乏規模優勢。我們的家電和汽車業務一定要穩定發展,不能簡單地向周邊國家進行遷移,我們汲取歐美脫實向虛和日本產業空心化的教訓,重點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根,而制造業又是我國實體經濟的根。我們是個消費大國,自身市場的巨大需求和龐大的就業壓力是我們必須做好制造業的客觀需求,我們應該坐一看三,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遵循產品升級替代規律,掌握國際需求調整的趨勢,發揮大規模低成本優勢的同時,不斷研究新科技,開發新產品,密切注意新興產品、業務、產業間的融合趨勢和顛覆性創新現象。使得經濟發展的短期動力充足協調,長期動力持續強勁。
第二,要協調平衡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根,虛擬經濟是用來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虛擬經濟發展失衡會給實體經濟帶來嚴重影響。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就是源于美國的金融過度創新和影子銀行的泛濫,但美國把自己的問題轉嫁給了全球金融市場,這是他的金融霸主地位所有的特殊優勢,如果我們發生同樣的問題就不會像美國那樣幸運。我國股市目前的問題,很大程度反映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狀況,搞好股市的長久之計還在于振興實業。關于金融服務業和實體經濟,這些年我國的銀行業基本是靠利差盈利,全球1000家銀行前5家最盈利的銀行都在中國,近些年銀行業的利潤總與其他企業利潤總和相當,在國際上,即使美國在加息通道,利率也不過2.5%,而我國銀行的目前的基準利率雖然是4.7%,但企業拿到手上都要6%以上,因此銀行應適當降低利息,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才能使銀行減少壞賬,健康經營。實體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減輕稅費負擔。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說明中央也很重視這些問題。要發展好企業,也要處理好企業的稅費過高的問題。這也是最難解決的,但這又是一個繞不過的問題。企業是國民財富的源泉,為了釋放企業活力,逐漸降低企業稅費是今后必須采取的關鍵措施。于企業而言,在高利率和高稅費情況下,實體經濟只能不停地增加杠桿,進入惡性循環。我們要精心涵養稅源,應該降低企業的財務費用,降低企業的稅費,增加企業的效益,企業才會有再投資的能力,國家也才會有穩定發展的稅基。
第三,要協調好國企和民企的關系。這些年有不少偏激的爭論,一會是“民進國退”,一會是“國進民退”,夸大了國企和民企的矛盾。我們在做好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協調上,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是認真理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意義。二是認真理解發展民營企業的意義,進而增加服務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單從國企來說,搞好國有經濟有兩件大事,一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二是搞好國有企業的改革,按照“國資委——投資公司——混合所有制”的體制,以及“國資委管資本、投資公司管股權、混合所有制管機制”的思路做好改革攻堅。具體要分類施策,一些國有企業要承擔起公益和保障責任,而商業類國企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關系國計民生商業一類企業可以采取國有絕對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方式,對充分競爭商業一類企業可以采取相對控股和第一大股東的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非公資本。我們常說,國有企業是經濟基礎,主要指它關系社會保障和國計民生。國有企業是為全民服務的,國有企業也是服務于民營企業的基礎,無論電力、能源、通訊、交通、國防,在這些領域的國有企業都是服務于民營企業。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多年來民營企業給國有企業做了大量外包服務,兩者共在一個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是共生的“國民共進”方式,即使有些領域中有些競爭也是普通的市場競爭,不應動不動就扣上“國進民退”的帽子。隨著國有企業分類和混合所制改革,也會進一步減少在充分競爭領域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正面競爭,形成我國特有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企業“三足鼎立”各有側重的“國民共進”的融合體系。
促進共享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是我們的理想基石。我們用開放融入全球市場,用協調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堅定地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但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也還在物質原則水平。因而,我們的總方針是處理好效率和公平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起步時,效率是首要的,我們曾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方針,但隨著經濟發展,隨著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的日益懸殊,公平問題就愈顯重要。
企業也一樣,隨著科技的進步,企業的資本不只是廠房和機器,擁有技術、知識、經驗、能力的管理者、技術人員和職工成為重要的人力資本。如何建立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共享財富的內部激勵機制,不光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基礎,也是企業創富和共富的途徑。企業是創富平臺,也應是共享平臺。搭建企業的共享機制,才能形成龐大的中產階層,也為社會的兩級分化提供了解決方案。
搭建企業的共享機制,是企業自身進步的必然??v觀全世界的跨國公司,大都為管理骨干和員工設有股票計利和分紅權。華為公司正是基于建立起“財散人聚”的機制,把每年的利潤給所有者和員工按1:3進行分配,才使企業獲得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山東萬華也是通過技術分紅權和骨干持股,創造了企業經營發展的奇跡,成為國企改革的標桿性企業。勞動者共享不是分了所有者的所得,而是自己人力資本所得。經營者也是勞動者,是特殊的勞動者,同樣的資本、同樣的勞動者,甚至同樣的企業,不同的經營者往往有天壤之別的經營效果,企業家是創造財富的領頭人,是經濟活力所在。只有承認資產資本和人力資本才能最終做好企業,才能確保資產資本的保值增值。
國企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無非就是兩件事,外部的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內部機制的市場化。但內部機制的市場化常和國有資產流失糾纏在一起無法起步,歸根結底是沒有確立人力資本的概念,只承認資產資本。企業有好的機制,員工能享受勞動成果才有積極性,員工有了積極性企業才有好的效益,企業有好的效益國有資產才能保值增值,才能做強做優做大。肯定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和貢獻,可以打開我們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最終心結。過去國企講機制改革,主要是人事、用工和分配三項制度,是“老三樣”,主要解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和不干一個樣,著眼的是提高效率問題。而今天講的激勵機制,主要是講員工持股、管理層股票計劃、科技人員技術分紅和員工超額利潤分紅權,我們把員工持股、股票計劃、分紅權作為企業改革內部機制的“新三樣”,著眼的是企業的財富分配問題。
機制并不是隨著企業所有制變化而必然產生的。所謂機制,就是建立企業的效益和管理者、員工的利益正相關的關系。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共同面臨著機制問題。民營企業也不見得都有好的內部機制,企業內部機制屬于企業內部治理范疇,取決于股東和決策層的認知和行為。企業機制是企業的原動力,無論企業是什么所有制,無論企業規模多大,有機制的企業才能很好地發展。圍繞機制變革,肯定人力資本,肯定經營管理者和員工的能力和貢獻,讓他們分享企業價值和企業效益的分配權,結成榮辱與共的企業命運共同體,就會造就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媒體報道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