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國建材報》:堅定不移地推進水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建材報 整理:蒙華 發布時間:2017-07-21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水泥行業響應政府號召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取得了哪些成績?還存在什么問題?下一步應該怎么做?日前,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志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回答了這些問題。他表示,目前水泥市場價格的平穩來之不易,行業對此一定要堅守共識。
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我們要看到,如果沒有行業效益,就沒有企業效益,更難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區域市場競合,維護好來之不易的市場,讓水泥行業在有效益的前提下積極有序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孟憲江:據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國水泥行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大家都很高興,但在我們采訪到的企業當中,也有一些企業喜中有憂,他們擔心這樣的好形勢不能持續太久,也為持續平穩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在這里,我們想聽聽您的意見和思考,以期為大家提供幫助,指明方向。
宋志平:今年水泥產業整體利潤的預定目標是800億元,我們要通過各種努力,使今后三到五年內都穩定在這個目標水平,讓企業靜下心來踏實做事。所以水泥行業應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保證目標的實現,根據改革實踐經驗和理性思考與總結,我將如何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具體舉措歸納為六個“堅定不移”:堅定不移地限制新增產能、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堅定不移地執行錯峰生產、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競合、堅定不移地推進聯合重組、堅定不移地進行國際產能合作。
近幾年在經濟轉型中,水泥需求也經歷了從高速增長到平臺期的過程,產能出現過剩,但相對鋼鐵、煤炭行業的大面積虧損,水泥產業利潤水平在經歷先期的過山車后逐漸呈現趨穩態勢,其中行業自律功不可沒。
水泥行業雖然沒有像鋼鐵、煤炭行業那樣納入改革重點,但是政府也非常重視水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專門出臺了國辦發[2016]34號文,中國水泥協會也在全力推動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建材、海螺、金隅等行業大企業集團在中央部委和行業協會及地方行管辦的帶領下,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目前水泥價格趨于穩定,行業達成一定共識。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水泥行業目前還存在一些發展隱憂:水泥市場價格還比較脆弱;淘汰32.5標號水泥還沒有形成共識;錯峰限產雖為行業贏得了時間和利益,但僅是治標不治本;行業自律方面,違規新建、批小建大、產能重復置換等時有出現,有些企業又盲目放量,成了區域水泥市場的不安定因素……
同時,業內企業感覺到,目前依靠自律限產的體系還相對脆弱,容易受到企業自身各種考慮因素的沖擊。比如今年上半年,水泥行業的錯峰限產和市場競合做得不錯,行業整體效益很好,但有些企業又開始蠢蠢欲動,價格戰有所抬頭。我們要看到,如果沒有行業效益,就沒有企業效益,更難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區域市場競合,維護好來之不易的市場,讓水泥行業在有效益的前提下積極有序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六個“堅定不移”體現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
在當前已經全面過剩的產業背景中,原已緊繃的供需關系對任何新增生產線投產的敏感度變強,產生較大的市場價格波動。不控制住新增產能的源頭,水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更無從談起。在政府、協會的共同推進下,各地區、各企業要堅決執行國辦發[2016]34號文件精神,要堅定不移地限制新增產能,確保到2020年不再新建水泥生產線。
孟憲江:“三去一降一補”是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具體到水泥行業就是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水泥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您認為行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確保已經取得的改革成果?
宋志平: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行業企業一道,凝心聚力、合力共為,開展了一系列建材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水泥行業整體效益來看,2015年水泥行業總利潤為329.7億元,2016年實現總利潤518億元,2017年上半年實現利潤320億元左右、全年有望實現800億元的預定目標,行業利潤實現了逐年提升。但是我們也看到,水泥行業內依然存在產能嚴重過剩、違規新建依然存在、淘汰32.5標號水泥進展緩慢、惡性競爭抬頭等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依然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進行到底。
一是堅定不移地限制新增產能。
我國水泥是全面過剩、絕對過剩,而且已經進入高位平臺期。當前我國水泥產能高達35億噸,產能利用率僅68%,部分地區不足50%。2013~2016年全國水泥產量在24億噸左右窄幅震蕩;2017年1-6月份,全國累計水泥產量11.1億噸,同比增長0.4%。
即使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水泥的新增產能依然沒能限制住。2008年的4萬億元投資帶來了旺盛的水泥需求,也帶來了迅猛建設的新型干法生產線。國發[2009]38號文對新建產能緊急喊停,但由于水泥企業對市場未來需求抱有較大期盼、政策監督不足等因素,此后各地還是以種種名義新增近9億噸產能,特別是不少地方生產線還在“批小建大”,直至目前仍有部分生產線在繼續建設。中國水泥協會預計2017年新增熟料產能約3000萬噸。
國辦發[2016]34號強調2020年底前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建設項目,2017年底前暫停實際控制人不同的企業間的水泥熟料產能置換。監督也改變了以往“放羊”模式:自2016年年中開始,國務院共啟動四批安全生產巡查組,將首次完成全國省級政府“全覆蓋”督察,其中對水泥產業的環保、安全、新線建設等也進行了嚴密的全方位督察;2017年5月,在水泥大企業共同號召下,中國建材聯合成立了“去產能”辦公室,先期重點對在建、新建和擬建項目進行梳理。
在當前已經全面過剩的產業背景中,原已緊繃的供需關系對任何新增生產線投產的敏感度變強,產生較大的市場價格波動。不控制住新增產能的源頭,水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更無從談起。在政府、協會的共同推進下,各地區、各企業要堅決執行國辦發[2016]34號文件精神,要堅定不移地限制新增產能,確保到2020年不再新建水泥生產線。
二是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
立窯等落后的生產工藝在水泥產業已所剩無幾,現階段的淘汰落后已不止是過往所理解的僅淘汰落后技術,而是也要淘汰落后的產品標準以及落后、低市場競爭力的產能。
淘汰落后產品標準。目前水泥產品結構嚴重不合理,32.5低標號水泥占市場份額60%。而低標號水泥生產過程中,混合材的摻加品種、比重都無法有效監督檢測,魚目混雜,質量堪憂,很多中小企業不規范地摻加混合材,并以低價傾銷,攪亂市場競爭秩序。新疆自2017年5月1日起在全國率先全面取消32.5強度等級水泥,據政府和行管辦調研,企業積極響應,已停止生產、銷售、使用32.5強度等級水泥,政策在企業的執行非常到位,從而促使高標號水泥價格恢復上調約40元/噸。低標號水泥的取消,有利于提高產品標準、延長建筑壽命,也有利于水泥產品標準的統一、提高熟料需求,并促使競爭有序化。新疆經驗已驗證了全面取消32.5水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下一步應該在全國繼續推行實踐。
淘汰落后、低市場競爭力的產能。今年6月,中國水泥協會發布《水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到要壓減淘汰過剩熟料產能4億噸(占全部產能約20%),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達到80%。這意味著未來眾多小規模生產線基本要淘汰出局。中國建材在華東以及中部地區的聯合重組后已自發陸續淘汰了眾多小規模生產線,這個工作還會繼續往下做。從長遠的去產能進程看,還要進行“間苗”,部分在過去市場發展期建設起來的、技術水平達標、環境優美的大規模生產線,隨著市場需求大環境的變化,或許也要關停,這是在日本等成熟市場都走過的歷程。
水泥行業去產能是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治本”之策。在水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的產品標準、落后的產能,從而重新達到整個行業的產銷平衡,促進企業產能配置的優化升級,提高產業生產力的發揮,構筑健康市場。
三是堅定不移地執行錯峰生產。
2016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水泥錯峰生產的通知》,決定在2015年北方地區全面試行錯峰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2016—2020年期間水泥錯峰生產,對全國15個省市所有水泥生產線進行錯峰生產。這一政策的出臺,使得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限產由過往企業自發行為轉變為強制實施的政策要求。
從效果上看,2016年11月-2017年3月的政策性錯峰生產執行較為到位,使得今年價格基本延續了去年年底的高位,效益出現恢復性增長,今年上半年水泥行業累計實現利潤320億元左右(2016年同期為95.47億元),為全年奠定了良好的開端,中國水泥協會預計全年將實現800億元,而歷史上利潤最好的時期是2011年的1020億元。
水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去產能和去產量共同推進。去產能是系統性工程,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大企業帶頭示范,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錯峰生產是現階段去產量最行之有效的辦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需矛盾,雖然在去產能問題上屬于“治標”,但是能為去產能爭取更多的時間,并積攢行業效益基礎。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中,要堅定不移地執行錯峰生產,將其常態化、擴大錯峰面。
四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競合。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于行業利益之中。在水泥行業中,重要的不是哪一個企業能做好,而是如何先把行業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事關水泥市場健康發展的大事,不只是個別企業的事,水泥企業都要參與其中,都要克己為人,顧全大局,共同培育一個健康的市場。回顧中國建材推進市場競合的歷程和中國水泥行業近年來的成功與教訓,不難看出,從惡性競爭、過度競爭走向理性競合,是水泥行業成長、成熟的正確方向,反之就會出現普遍虧損。
當前,產能過剩是水泥行業的首要矛盾。這個過剩有兩種:一種是常態化的整體過剩,這個要通過徹底的去產能來達到最終的供需平衡;另一種是由于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帶來的水泥季節性需求不平衡,同時水泥產品可存儲周期短,需求淡季時,常態化的過剩更加凸顯,需要企業根據項目建設、市場需求的變化來調節生產量,達到季節性的供需平衡。今年上半年總體情況還是不錯的,水泥價格也好,但是隨著6月、7月和8月雨季的到來,市場對水泥的需求量將會下降,有的企業就沉不住氣了,又想打亂仗。然而當前的水泥市場非常脆弱,我們最主要的任務是要保持價格平穩,這樣第四季度就會有個好的價位,今年完成800億元的預定目標也就沒有問題,整個行業都會有一個好的收成。
因此,除了政策性的錯峰限產外,還要大力開展區域企業間的自律限產。水泥企業面對需求彈性減小、產能過剩的“囚徒困境”,能否主動進行市場協調,將直接影響價格、效益,從而達到行業的“帕累托最優”,行業效益向好的情況下,每家企業的效益也不會差。
五是堅定不移地推進聯合重組。
從國際經驗看,聯合重組也是解決過剩問題的必要手段,企業從在需求上升期的追求規模,轉變為在需求平臺期的追求內在效益增長。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接連經歷兩次石油危機沖擊,盡管政府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阪神大地震重建計劃,但水泥需求仍舊進入了長達20年的平臺期。在此期間,水泥產業進行了兩輪聯合重組。第一輪,1984年開始,政府通過了改善法等,強制淘汰了過剩的3100萬噸產能,并將22家水泥企業重組為5大集團,每家各占20%市場份額。第二輪,1994年開始,5大集團再次整合成3大水泥集團(秩父小野田、住友大阪水泥、太平洋水泥)。大規模、高層級的聯合重組為應對1996年至今水泥需求大幅下降奠定了堅實基礎:水泥需求為最高點的腰斬,下降至4000多萬噸;而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再次實行了大規模的產能削減,秩父小野田退出水泥行業,太平洋水泥等企業也關閉旗下工廠部分產能,熟料產能從巔峰時的9800萬噸縮減到2011年的不到5600萬噸,下降了43%。
“十五”“十一五”期間,以中國建材為引領的水泥集團通過聯合重組,推動我國水泥行業集中度(CR10)從2006年的12%提升到2016年的63%。然而隨著需求平臺期的來臨,2013-2015年產業集中度年均僅增1個百分點。2016年中國水泥行業并購模式開始發生變化,從過往的大企業并購小企業轉變為強強聯合,例如兩材重組、金隅冀東聯合、華新拉法基整合,推動集中度提高3個百分點,在今年行業限產以及利潤表現中已初步看到了整合的效果。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水泥產業集中度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美國、加拿大水泥產業CR5分別為74%、81%,英國、法國CR5甚至達到了90%以上,我國水泥CR5僅40%不到,且第二階層企業數目眾多。因此我國水泥行業已經到了大型企業間重組的新階段,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聯合重組,政府、金融部門和大企業要擔起責任。
六是堅定不移地進行國際產能合作。
“一帶一路”對建材行業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一帶一路”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首先要做的是基礎建設和房屋建設,而搞建設首先就需要建筑材料,像水泥、玻璃、新型建材這些產業是離不了的,這恰恰是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歷過的,因此有很多成功經驗。在過去這些年的積累發展中,中國建材的裝備、技術形成了兩大特點:一是中高端,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二是性價比好,同樣的裝備、同樣的質量,比跨國公司便宜30%。同時我國水泥產業嚴重過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開辟新市場?,F在水泥價格合理回升,企業會獲得不錯的效益。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指引和帶動下,海外市場機會眾多,企業應把我們現在優質的產能轉移到海外。雖然,中國建材、海螺等企業在海外市場做了一部分工作,但規模都不是很大,有能力、有物力、有財力的企業能夠應該加大海外布局,積極主動實施“走出去”戰略。
讓更多人了解水泥支持水泥行業的發展
對于水泥,現在社會對它還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水泥的重要性。在人們的意識中,水泥屬于傳統建材,其實相較于鐵、銅等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材料來說,水泥是一個僅有180多年歷史的建材,但水泥卻改變了整個世界。我們應大力宣傳水泥的好處,讓行業內外的人都能對水泥的生產和應用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孟憲江:中國建材較早地關注了供給側問題,自2009年以來就呼吁并帶頭踐行限制新增、淘汰落后、市場競合、錯峰生產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中國建材所取得的成績,行業也是有目共睹,對于集團今后國際市場的開拓、國際產能的合作,您有些什么樣的打算?
宋志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建材緊抓歷史機遇,憑借自身優勢,積極探索“EPC+投資+管理+服務”走出去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過去這些年,中國建材在“一帶一路”上建設了312條大型的水泥線、60條玻璃生產線,這些生產線有力地支持了“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建設;目前正在做的大概有50多條大型生產線。中國建材加大海外投資力度,打造海外投資“升級版”。截至目前,中國建材境外投資總額近200億元,比如在蒙古國投資水泥廠,在贊比亞、坦桑尼亞投資建設工業園。同時,中國建材也做一些新材料的投資,比如在美國、埃及做了玻璃纖維大型生產線。此外,中國建材還創新“走出去”模式,助力“一帶一路”貿易互通。比如打造“互聯網交易平臺+海外倉”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24個“海外倉”;發展智慧工業,對中東、中亞和非洲近30家水泥廠提供外包管理服務;復制推廣“建材+家居”連鎖超市模式,目前已在非洲成功落地;還以“綠色小鎮”模式向全球推廣“加能源5.0”新型房屋。
兩材合并后,中國建材集團實力大增,而且消除了內部競爭,在當前國內市場飽和過剩的情況下,我們將全力以赴做好“一帶一路”建設、堅定不移地進行國際產能合作。我們在系統思考和總結現有成績的基礎上,研究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整體戰略,確定了從全球***的建材制造商、單一的水泥總承包工程商邁向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建材服務商的目標,并選擇了重點區域市場,有側重有重點地推進產能合作。目前,中國建材推出了“六個1”計劃,即到2020年爭取做10個迷你工業園、10個海外倉、10個海外區域認證中心、100個建材連鎖分銷中心、100個智慧工廠的管理、100個EPC項目。
孟憲江:在我國眾多產業當中,水泥產業是非常特殊的。市場上,水泥價格多年來基本保持不變,相比其他基礎原材料行業面臨的發展困境,能夠保有一定的行業利潤。請您分析一下這里面的原因。
宋志平:對于水泥,現在社會對它還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水泥的重要性。在人們的意識中,水泥屬于傳統建材,其實相較于鐵、銅等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材料來說,水泥是一個僅有180多年歷史的建材,但水泥卻改變了整個世界。作為行業媒體,《中國建材報》應大力宣傳水泥的好處,讓行業內外的人都能對水泥的生產和應用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多年來,我國水泥價格基本穩定在一個平穩的水平,即便有變化,也是一些周期性的波動。究其原因,一是技術進步,降低了人工成本,減少了煤電等的消耗,二是生產水泥時,各種混合材的摻入,降低了原料成本。這些都是行業的自我消化,才保持了行業的持續發展。
對于水泥產業的技術創新,現在又有了更大的進步。中國建材泰安水泥生產線的智能化創新使生產每噸水泥所消耗的標煤達到了90千克,而目前行業平均水平還是120千克,整整下降了30千克,這是一個很大很了不起的進步。西南水泥的嘉華公司還有一個創新就是微粒熟料。我們普通熟料如同黃豆般大小,而這個微粒熟料卻可以做到小米粒大小,這樣一來,每生產一噸水泥又可以減少15千克標煤的消耗。若我們將來做得好,這兩項創新意味著每噸水泥的煤耗將降到70-75千克。所以說,水泥的節能降耗還有很大空間。
前一段時間,我在日本考察太陽能項目時,發現日本昭和太陽能的辦公樓的墻面完全用的是清水混凝土,沒用粉刷的涂料,非常漂亮。它使用的是完全用熟料磨的水泥,即波特蘭水泥,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企業為了降低原料成本,在生產水泥的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粉煤灰等混合材。但這種水泥在應用后,墻面地板都是黑一塊、白一塊,顯得臟兮兮的,有的還會出現粉碎、脫落現象。如果是真正的波特蘭水泥,是一種非常漂亮的青色,根本不用再刷涂料。在荷蘭、日本等國家,很多企業的建筑,以及室內用品,都是用的清水混凝土,漂亮極了,就如同藝術品一般。這也是我希望行業媒體大力宣傳水泥的原因,我們要告訴大家,水泥真的是個好東西,要把隱形的水泥優點顯性化,讓更多的人在享受水泥帶來的好處時,也能更多了解水泥,支持水泥行業的發展。
媒體報道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