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國投資》:中國巨石:玻纖行業巨子在埃及堅韌成長
來源:《中國投資》 作者:項茹冰 發布時間:2016-12-02玻璃纖維是一種堅硬而輕盈的材料,主要用于絕緣和加固復合材料,被廣泛應用于飛機制造、輸水管道和屋頂材料。
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江南水鄉桐鄉,以玻璃纖維及制品的生產與銷售為主營業務,是我國新材料行業進入資本市場早、企業規模大的上市公司之一,是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經營玻璃纖維業務的核心企業。
早在2008年,巨石的玻纖產能就已經實現世界第一。目前公司總資產240億元,總員工數8500余人,總產能120萬噸,其中:浙江桐鄉、江西九江、四川成都三個國內生產基地產能104萬噸,埃及玻璃纖維生產基地產能16萬噸,另外計劃在美國建立8萬噸玻璃纖維生產基地。
公司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無堿池窯、中堿池窯設計和建造技術,研發了國際首創的純氧燃燒技術并進行了工業化應用,大大降低單位產能能耗。公司建有國內***、設備最先進的玻纖研發實驗基地,包括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發機構。2011年公司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9月被認定為***企業技術中心,2014年公司獲得了國家工信部、財政部聯合授予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從桐鄉走向埃及
2010年9月當時歐盟委員會做出初裁:對中國進口的玻璃纖維粗紗、短切紗產品征收高達43.6%的懲罰性關稅。加上原先7%的進口關稅,這些出口歐洲的玻纖,總計要繳納高達50.6%的進口關稅。雖然在中國方面的積極應訴下,終裁結果判定的反傾銷稅稅率為13.8%,但一場場沒有硝煙的貿易大戰,讓中國巨石堅定了走出去的決心。
經過對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環境進行考察和比較后,中國巨石決定在埃及建立玻纖生產基地。在埃及建廠,第一可以有效利用埃及與歐盟的雙邊政策,歐盟對從埃及進口的產品免征進口關稅;第二是埃及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歐洲,并挨著蘇伊士運河,既可填補中東乃至非洲產業空白,同時兼顧土耳其、印度等市場;第三是天然氣儲量較豐富,天然氣和工業用電價格均低于國內,生產原材料也可在當地解決;第四是勞動力資源豐富。
巨石集團在埃及的項目分為三期。第一期8萬噸產量已投入生產,今年6月,二期8萬噸池窯拉絲生產線也已經成功點火。預計到2018年,所有生產線將會全面投入運行。屆時巨石在埃及的總產能將達到20萬噸,上述產能將主要銷往:歐盟國家(占總產能的50%左右);中東、土耳其以及印度(占總產能的40%左右);埃及本土銷售(占總產能的5%)。
動蕩中堅守
2011年以來,埃及已經經歷過兩場革命。2011年2月的革命推翻了長期在位的胡尼斯·穆巴拉克,2013年7月軍方發動的革命又推翻了穆罕默德·穆爾西總統。
巨石埃及項目于2012年1月破土動工,正好趕上埃及政局最動蕩的時候,當時很多西方投資者出于安全考慮紛紛撤資。但是,巨石集團在開展可行性研究后,還是決定在紅海附近的蘇伊士經貿合作區設立生產線。項目歷時22個月,于2014年5月全面投產。坦白講,當時克服困難主要還是巨石人不服輸的拼勁和韌勁。為保證一期項目順利投產,公司加班加點搶進度,2013年農歷新年僅放一天假。另外,我們也與埃及政府保持密切溝通,對于公司成立和運營過程中政府審批環節的重要結點都派專人跟進,與政府主責部門對接,將因政府變動對項目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伊斯蘭世界和政局不穩定,對于任何投資者來說可能都是挑戰大于機遇,但是我們看到經歷政變后的埃及,目前政局已經相對比較穩定,處于百廢待興狀態,新一屆的政府致力于經濟發展,同時埃及各項工業和基礎設施都比較薄弱,對企業來說原材料供應、成熟的產業勞動力供應不是很充足,但同時也給了企業很多新的投資機會。
本土化之路
巨石是埃及乃至非洲地區第一家玻纖生產企業,巨石一期項目不但填補了埃及玻璃纖維的空白也填補了非洲的空白,同時二期、三期的投產將使得埃及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玻璃纖維生產大國,為促進埃及玻纖下游復合材料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中國人和埃及人之間存在著語言、文化上的隔閡,管理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要在埃及站穩腳跟就必須走本土化的道路,除少數高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很多都由埃及員工擔任,這樣既解決了文化隔閡,又給埃及員工提供了上升空間。讓埃及人掌握技術,讓埃及人去開發市場,并讓埃及當地員工進入企業的核心管理團隊,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和行為習慣來帶動員工,按照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來領導員工。
幾點建議
1.守法守信,誠信為基。對埃及政府和員工,對廣大供應商和客戶以誠相待,在他們心中建立了信用,樹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也讓當地員工以為公司工作為榮,為公司長期穩定運營打好基礎。
2.文化融合,以人為本。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當地的文化和習俗,要以德服人,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盡量滿足員工的合理訴求。我們看到許多海外項目失敗的原因,最關鍵的是出在文化的融合上。只有發揮榜樣的力量,發揚大愛的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發自內心地去愛一個個與你不同文化、不同膚色、不同理念的外國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做到這點雖然很難,但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文化的溝通和融合,為成功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礎。
3.創建團隊,管理為主。要加強管理型人才的配置。許多公司在國外的項目建設過程中,配置的管理人員往往以技術型干部為主,技術干部在處理具體問題時能力比較強,也具備專業水平,但是在管理人的過程中往往簡單粗暴,缺乏藝術化的管理方法,在面對不同思維方式的外籍員工時,很容易引起誤解和矛盾。在國際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管事而是管人,我們的經驗是,只要把人管好,把與員工的關系處理好,讓所有員工能夠積極、主動、快樂地工作,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4.發展共贏,本土為先。本土化的思想要貫穿始終。在海外工作不能總是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開展工作,而是要以當地人的思維方式開展管理。有些工作、有些崗位,一定要解放思想,讓當地人進入企業的核心管理團隊,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和行為習慣來帶動員工,按照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來領導員工,這樣就會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邁向成功,堅持為核。要堅持不懈。海外項目都會面對很多困難,但在困難面前堅持最重要,許多時候都是堅持才看到了最終的勝利。企業轉型升級、國際化過程中,在困難面前只有不斷堅持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媒體報道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