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國建材報》:宋志平:去產能是水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硬仗
來源:中國建材報 發布時間:2016-03-16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將是水泥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大機遇。采取何種方式“去水泥產能”,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全行業非常關注的問題。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何化解產能過剩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受到上上下下的高度關注。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要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控制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這對建材行業也特別適用。
兩會期間,記者就水泥行業如何去產能問題專訪了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
基礎原材料行業不能簡單靠過度競爭
在以資源為要素的基礎原材料行業,不能靠簡單的過度競爭、打價格戰來解決過剩問題,而應該用更高級的市場手段和市場功能來解決,就是聯合重組、市場整合。這也是全世界在基礎原材料行業遇到過剩問題之后所采取的成功的做法。
孟憲江:您一直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保持著高度的警覺,也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受到行業上下關注和重視,為行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家普遍認為,2016年,水泥行業的形勢會更加嚴峻,您怎么看這個問題呢?
宋志平:中國水泥行業進入平臺期,呈現下行趨勢。2014年是水泥行業發展的峰值,2015年首次出現需求下降。過幾天,水泥行業將在珠海召開“12+3”峰會,我們對今年水泥行業情況進行了一個簡單摸底。與去年同期比,今年一二月份的水泥狀況比較差,主要是因為行業共識沒有凝聚起來。中國建材是希望通過錯峰生產、限制新建、區域整合等方式,達到去產能、提質增效的目標,但是據了解,個別水泥企業現在還有打價格戰的想法。思想亂了,行業的情況就更亂了。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任務,對我們當前的水泥行業來說,首當其沖的就是去產能?,F在小立窯基本淘汰掉了,實際上水泥行業存在的過剩已經不完全是低端落后的產能過剩,先進產能也過剩了?!叭ァ闭l或者不“去”誰,都不好辦,所以對水泥行業來說,去產能是一個非常復雜而艱巨的問題。
我還有一個擔心,就是現在鋼鐵和煤炭是國家層面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煤炭行業肯定是要去產能,這樣煤炭價格勢必要漲,可能會漲一倍左右。水泥行業如果沒有一個去產能的殺手锏,不能夠把煤炭的價格上漲傳遞出去,兩邊一擠,水泥行業將更加艱難。更何況水泥行業現在連前幾年建立的自律協同的共識也打破了,又恢復到混亂的競爭狀態,一盤散沙,行業已是岌岌可危。這個時刻,從事水泥行業的人,尤其是水泥行業大企業領導人,應該站在全局立場上思考去產能這個問題。
孟憲江:面對這些問題,您認為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
宋志平:大家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如果靠目前的過度競爭、打價格戰的方法,短時間內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全行業的情況更加糟糕。我以前講過市場競爭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競爭,是好競爭,有利于企業進步和市場健康化;但也有一種是惡性競爭,是壞競爭,它會破壞企業的生存,損害市場,這已是被全世界的市場經濟所證實了的。一味地把競爭說成一朵花,說成是能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是偏激的,西方那些非常崇尚市場競爭的國家也不是這樣做的。中國這種盲目殺價、甚至自殺式的惡性競爭在全世界都是沒有的,是中國小農思想和早期西方的一些不成熟的競爭理念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是一種非常壞的東西。從長遠的角度和水泥全行業的利益來看,我們必須找出企業新的市場生存之道。
再者,市場競爭對于不同的行業所顯現的效果也不同,鋼鐵、煤炭、水泥屬于基礎原材料行業,其特征近似于資源行業,主要以資源為依托?;A原材料行業不同于普通制造業,尤其不同于高科技制造業。普通制造業雖然一定程度上也依賴資源,比如土地、廠房等,但技術含量才是其主要的。高科技制造業更是如此,它不依賴土地和廠房,一間很小的房屋就可以創造很高的價值。
基礎原材料行業高度依賴于資源。這里所說的資源主要有土地、礦山,以及環境容量。地方政府需要用這些資源來吸引投資,所以我國鋼鐵、煤炭、水泥等基礎原材料行業的過剩,看起來似乎是企業的無序行為,實際上背后的主要推手還是地方政府。
在我國,電視機和手表等產業的發展,是在自然狀態下一輪一輪地淘汰,這是市場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是在以資源為主要要素的基礎原材料行業,我覺得不能靠目前這種簡單的過度競爭、打價格戰來解決過剩問題,而應該用更高級的市場手段和市場功能來解決,就是兼并重組、市場整合。這也是全世界在基礎原材料行業遇到過剩問題之后所采取的成功的做法。我們講發揮市場的作用,而市場的作用并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市場有優勝劣汰的方法,還有兼并重組的方法。兼并重組、市場整合是解決產能過剩以及無序競爭、惡性競爭、胡亂殺價等行為的重要方法,是能夠解決全行業虧損困局的一個成功的方法。
區域整合是水泥去產能的唯一出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結構調整。水泥和鋼鐵、煤炭相比有一個特點,就是水泥是短腿非貿易性產品,我們要圍繞它的這個特點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地徹底解決?,F在的水泥行業還是要走區域整合這條道路,由區域大企業去“間苗”,實現區域內水泥企業的聯合重組。
孟憲江:您對水泥行業的特殊性有很多的看法和觀點,請您跟大家分享一下。
宋志平:我認為水泥和鋼鐵、煤炭雖然都是基礎原材料行業,但是水泥和鋼鐵、煤炭相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水泥是短腿非貿易性的產品。所謂非貿易性就是指不可長時間存儲、不可遠距離運輸,經濟半徑比較短。所以水泥行業要圍繞它的這個特點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地徹底解決。經過長時間綜合國際成功經驗和國內形勢的考察和思考,我認為,現在的水泥行業還是要走區域整合這條道路,由區域大企業去“間苗”,實現區域內水泥企業的聯合重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結構調整。早在2009年,我就在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提出,“停止新建水泥生產線,認真進行聽證會和科學布局”“通過推動資本運營和聯合重組兩個輪子,實施大水泥區域化戰略”“中國水泥行業應形成大企業主導的各自戰略市場區域的格局”等10個建議,若當時按照這些建議做了合理布局,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F在我們還要做好合理布局這件事。因為區域整合是解決當前水泥產業技術裝備同質化、處處時時產能過剩的唯一辦法。
第一,它可以使得該區域現有企業都能夠享受到整合后的好處。古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大家都打打殺殺,優勝者勝得很辛苦,弱者退出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區域整合是給水泥行業實現自我救贖的一次機會。
第二,保全債權人的利益。競爭過程中債權人會形成死帳壞帳,這樣就拖累了銀行,銀行出現大量的壞帳,金融就會動蕩。國際上幾乎所有的重組都是由債權人發動,這樣可以保全債權人的利益。日本企業設有常務或專務職位,這個人往往是銀行派駐的,在董事會中有否決權,對整個公司的決策起決定性作用。由此可見,債權人不能游離于企業之外,應該也進入企業的決策層,在必要時成為推動企業重組的決定性力量。而在我國,債權人往往躲在后邊“聽天由命”,這是不對的。區域整合對債權人是非常有利的。
孟憲江:您提出的區域整合概念比較有新的針對性,那現實中我們該如何做呢?
宋志平:在區域整合中,一是可以股權合作,在這個區域里大家都是股東,把每個企業集中打包成一家大公司,然后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統一去產能,科學合理地發揮該區域內水泥生產線的產能。
二是采取大企業相互置換產能的做法。大企業甲在這個區域有產能,大企業乙在那個區域有產能,這樣甲乙兩家大企業就可以通過產能置換的方法,把一個區域的產能向著一家大企業進行集中,讓一個區域形成一家大型企業占主要市場份額的格局。
在西方國家,如果3家企業在一個區域市場的占有率為70%以上,這個區域市場基本就是健康穩定的,但由于中國市場的成熟度不高,企業的競爭心理也不健全,現在兩廣地區,其實只有三四家大企業,但仗打得一塌糊涂。根據現狀,我個人認為,可以通過整合,讓一家企業在一個區域內占70%左右的市場份額,只有這樣才能夠讓這個區域市場穩定健康。當然這家企業可以是多股東的。
三是成立銷售共同體,就是把銷售聯合在一起,形成銷售的共同體。這個銷售公司可以由大家出資來共同組成。
總之,只要圍繞一個區域一家企業占7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個區域的去產能就能實現。這種區域整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去產能,也是解決中國水泥產能過剩的最好辦法,或許有可能超過西方的兼并重組的效果。
關工廠也是發展生產力
過去我們建工廠是為了經濟效益,收工廠是為了經濟效益,現在關工廠還是為了經濟效益;建工廠是生產力,收工廠是生產力,關工廠還是生產力,該關的不關就是破壞生產力。該關的關掉了,產銷平衡了,才會有利于生產力的發揮,整個行業才會有經濟效益,企業也才能長久獲利。
孟憲江:面對2016年的行業形勢,關工廠是一個必然選擇,您認為,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關工廠也是促進生產力。這一觀點很有特色,請您給我們談談您的觀點。
宋志平:少了建,多了關,這是一個基本邏輯。過去我們建工廠是為了經濟效益,收工廠是為了經濟效益,現在關工廠還是為了經濟效益;建工廠是生產力,收工廠是生產力,關工廠還是生產力,該關的不關就是破壞生產力。該關的關掉了,產銷平衡了,才會有利于生產力的發揮,整個行業才會有經濟效益,企業也才能長久獲利。
區域整合之后的首要任務是關工廠。必須先徹底關掉小立窯的尾巴,日產2500噸以下的熟料生產線和直徑3.2米以下的水泥磨機要關,過剩的日產5000噸甚至萬噸熟料生產線也要關。
在過去十四五年間,從2000年開始,我國水泥業完成了西方國家五六十年的工業化過程,期間也經歷了我國水泥工業的初始化階段,地方政府和企業熱情高漲,到處建工廠,記得我那時差不多每個禮拜都會去參加生產線奠基、開工。后面的十年就是收工廠,搞聯合重組,因此中國建材有了四大水泥企業,提升了中國水泥行業的集中度。現在產能嚴重過剩后我們開始關工廠,要把以前建設的和重組的一些工廠關掉,很多人想不通,但這是規律。
十年前,我去日本考察,看到日本住友大阪等很多大型水泥公司的很多現代化生產線都停掉了,銹跡斑斑停在那里,當時我還很不理解,覺得很可惜。十年過去了,現在也到了我們關工廠的時候了。發達國家五六十年才走完的歷程,我們只用十四五年就走完了。
關工廠必須在區域整合之后的基礎上統籌安排,由70%市場占有率的區域性大企業或領軍企業來布局,原則是整體利益***化。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呢?
第一,這些工廠的銀行貸款轉移到了區域大企業,關工廠過程中銀行不會形成死帳。中國建材當年在浙江等省收工廠組建南方水泥時,銀行特別支持,因為我們把150家水泥企業重組集中后,銀行的貸款也都集中到南方水泥,南方水泥關了一些日產1000噸、2000噸生產線,水泥價格穩定,企業有了利潤,銀行的本息也就都能還上,沒有形成壞帳。過去,我國也有一些行業的企業被國際跨國公司收購后立即就關掉了,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企業沖擊了他們的市場,他們為了利益***化,必須馬上關掉。收購后關掉,這也是跨國公司重組發展的一條途徑。
第二,關工廠后,可以把原來工廠的土地等資源釋放出來。浙江等地被關掉的工廠,現在將土地還給政府,政府也正是急需要土地的時候,土地的價格比原來企業收購的價格略高,或者持平,這樣這部分產能就和平退出了。
第三,關工廠時,要多途徑解決員工的就業問題。從總體來講,這幾年我們的就業壓力并不是特別大,相較于當年的企業破產下崗分流,企業有力量安置些職工,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比較大。工廠關閉后,員工一方面可以社會就業,另一方面企業盡量自我消化,可以在水泥制品、骨料等產業中安置一些。這是一個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只要想得周到、做得好,就能行得通。
區域整合需地方政府依法保障
中國特色的產能過剩,是因為地方政府追求GDP,包括地方政府財政的“分灶吃飯”體制造成的,所以現在要搞中國特色的去產能,包括中國特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還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需要用法律法規來保障,堅決限制新建和反對不正當競爭。
孟憲江: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方面要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政府作用。我們兩邊都有,應該比西方國家的自由競爭更容易統一思想。產能過剩,地方政府是主要推手,那么在區域整合過程中,地方政府必須得發力,主動支持、主動有為、主動作為。您如何認為?
宋志平:解鈴仍須系鈴人。中國特色的產能過剩,是因為地方政府追求GDP,包括地方政府財政的“分灶吃飯”體制造成的,所以現在要搞中國特色的去產能,包括中國特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還是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地做工作,分區域整合??梢砸粋€省市區單獨做,也可以多個省市區聯合做,像東三省、京津冀、江浙滬等可以聯合起來做區域大整合。這是必須要做的,必須動大手術,一刀下去,徹底解決產業“長治久安”的問題。
但是現在有一些很不好的現象,東北地區現在產能利用率只有50%,過剩非常嚴重,但是有的企業在國家三令五申不允許再建的情況下,還是在建新線;山東搞錯峰生產,有四家企業無視政府要求,不執行工信部和環保部聯合發文提出的錯峰生產;這是很不應該的?,F在煤炭行業每年限產3個月,任何煤炭企業都要執行同一政策限產。其實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67%,各地水泥企業根據情況可限產4到5個月。但限產如果只靠企業,可能會使有些企業形成“誰限產誰吃虧、誰不限產誰占便宜”的認識,需要依靠政府、協會出臺政策性新措施,大企業積極帶頭參與執行。
所以我們搞區域整合,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用法律來保障以下兩點。
第一點是堅決限制新建,這是鐵律。對于關工廠,立法限制新建非常重要。關閉工廠,為的是市場健康、價格穩定、企業有利潤,當企業有利潤的時候又來人建新線,關了工廠的企業就明顯吃虧,那誰還愿意關工廠?
在發達國家,所有基礎原材料行業,產能過剩調整一輪之后,就沒有人再建新線了,這一點上非常嚴格。在日本、美國、法國,想再新建一個水泥廠,難度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們必須嚴格堵住新建的口子,堅決禁止以等量淘汰、異地置換等任何名義改頭換面的新建,技術改造、垃圾焚燒協同處置也只能在已有的水泥廠里進行技術改造,而不能擴大產能規模。日本也做垃圾焚燒協同處理,但都是在原有的廠里拿出來一兩條線進行,根本不建新線。由于日本政府措施到位,原來的100多家水泥廠現在變成了三大家,原來泡沫高峰時的1.2億噸水泥,現在只有4000萬噸,別的都關掉了,去產能比較到位,東京市場水泥價格目前超過100美元,是我們的一倍還多,企業效益很好。
所以我們在整個區域整合過程中,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承諾,僅僅是中央文件還不行,要將限制新建寫進地方法規,這樣才能保證區域整合的成功。
孟憲江:確實如您所說,在去產能的問題上,還需要用硬的辦法來解決才會更有效,最好的辦法就是依法來辦事。
宋志平:是的。第二點是依法反對不正當競爭。一個區域整合好了,另一個區域的企業跑來進行低價銷售,對整合后的大企業不公平,不符合市場的公平合理原則。而且水泥是個短腿產品,所以跨區域遠距離銷售基本是低過成本的。這個區域的水泥去產能花了巨大代價,關掉了一些工廠,形成了穩定的區域市場,其他區域的企業再用低價去破壞這個市場,那前面的區域整合就等于前功盡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要保護重組后的企業,保護整合后的區域市場,不然就沒企業愿意重組整合了。區域整合市場之后,其他區域的企業原則上不能進來低價競爭。
孟憲江:社會大眾好像談壟斷談得比較多,對不正當競爭談得比較少。
宋志平:是這樣的。其實維護市場良性化有三個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傾銷條例。由于反壟斷法在我國是最后頒布,所以被大家說得最多,動不動就講反壟斷,認為反壟斷好像是保護競爭、保護客戶的唯一的法律,這是個誤解,忽視了另外兩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傾銷條例。
國人往往認為從國外到中國的東西,價格越低越好,殊不知這就是傾銷,因為這種不合理的低價沖擊了我們自己的工業。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國外對我國商品的反傾銷,而我國對國外商品的反傾銷卻聽說得不多。我們也很少反不正當競爭,好像價格低是在維護客戶利益,其實這些為了擠壓競爭對手而進行的低于成本的銷售,就是不正當競爭。
對市場經濟,我們要全面理解。在西方,反不正當競爭比反壟斷要更多的使用,即便是區域大企業占有70%的市場份額,也未必是壟斷,是否壟斷關鍵取決于是不是濫用了市場支配地位。企業市場占有率高,只能說明企業擁有市場支配地位,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價格權,如果企業沒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沒有哄抬物價,沒有牟取暴利,沒有壟斷行為,就不是壟斷。人們一定要厘清這些概念,走出市場占有率高就是壟斷的誤區。
樹立互利共贏的價值觀
在市場競爭中,如果完全是利己主義,最終一定會引發惡性競爭;如果是從互利的角度出發,就會實現良性競爭。我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維護共同的市場,實現互利共贏。
孟憲江:在此輪化解產能過剩中,企業是主體。您認為水泥企業應該怎樣面對這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宋志平: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獲利。利有三種主張:利己、互利、利他。企業也是有價值觀的,中國建材主張的是互利主義,對于我個人來說,我理想的是利他主義,但這在經濟生活中很難辦到。在市場競爭中,如果完全是利己主義,最終一定會引發惡性競爭;如果是從互利的角度出發,就屬于良性競爭。這和價值觀有著很大的關系。大家同在一個市場,要互相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建立互利共贏的市場。所以我們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做區域整合,搞股權合作。整合后,區域市場由過去分散的、各自的多家企業,變成一家大企業里的不同股東,由這些股份制大企業來進行社會化大生產,服從規模效應,提高市場話語權,獲得合理的效益。按照這種邏輯去做,才會有一個健康的市場。中國建材希望和眾多的投資人共贏,和眾多企業共享市場。
當前我們水泥行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空前的,去產能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我們也看到,中央多次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將出臺一系列文件,水泥行業也將進入具體實施階段。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眼前解決市場困難的關鍵就是去產能,困難時期最能體現水泥行業優秀企業家的英雄本色,我們要堅定信心,埋頭苦干,牢記責任感和使命感,為行業的結構調整、去產能多做有意義的事,為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貢獻。中國建材堅持帶頭淘汰落后、帶頭不建新線、帶頭聯合重組、帶頭錯峰生產、帶頭穩定市場價格。著眼未來,相信水泥行業在去產能所做的工作也會給其他行業帶來積極影響。
媒體報道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