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國建材報》:做好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建材報》 發布時間:2016-01-2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宏觀調控和經濟改革領域的熱點話題。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亟待調整、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問題提出來的,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來增強中國經濟增長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體現的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水泥行業是資源能源消耗型產業,長期以來產能嚴重過剩,目前已經進入平臺過渡期,2015年產量25年來首次下降、價格持續下滑,供給側問題更加凸顯。
李克強總理在1月4日召開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綜合施策,標本兼治,以結構性改革促進困難行業脫困發展。那么,同樣面對嚴重過剩問題的水泥行業,如何在新的五年規劃中用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歷史機遇,對行業的未來進行理性的分析,特別是對化解過剩產能提出更有效的辦法路徑,讓行業能夠克服當下的困難,實現良性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門采訪了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
水泥行業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水泥需求總量縮水會壓縮供給側產能的發揮,如果不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下行趨勢會愈發嚴峻。
我們必須因勢而變,主動作為,著眼長遠,凝聚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識,著力在調整結構和市場行為方面下功夫,才能徹底扭轉水泥行業命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給水泥行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十三五”將是水泥行業難得的黃金轉型期。水泥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有可為,建材企業必須抓住時機。
孟憲江:多年來,中國建材集團在水泥行業供需平衡、化解產能過剩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推進聯合重組,積極倡導水泥“四化”發展、市場競合、以銷定產等。兩年前,中國建材提出水泥行業要做好有效供給,今年水泥峰會上又提出,新常態下水泥行業正從需求端增長的故事演變為供給端的故事,水泥企業要講好供給端的故事。
當下,業內許多企業家也都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給水泥行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請結合水泥行業的形勢和中國建材集團的發展實踐,談談您的看法。
宋志平:水泥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有可為,建材企業必須抓住時機。“十二五”期間,很多政策以緩解需求不足為出發點,重點在需求側發力,通過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對穩增長發揮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隱憂。當前一些傳統產業出現的產能嚴重過剩局面,很多和前期盲目投資有關?,F在我們將重視需求側管理的目光轉向供給側問題,發現傳統產業普遍產能過剩,同時存在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
水泥行業的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很有代表性。和鋼鐵、煤炭等行業一樣,完全處在供給結構性過剩的狀態,而且問題還有日益加重的趨勢。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必須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凝聚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識,著力在破解產能過剩方面下功夫。
孟憲江:其實,從業內的情況來看,產能過剩以及如何化解已經是老話題了,這個話題為什么會持續好幾年,而且問題越來越嚴重?水泥行業這次沒有納入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困難行業脫困的首批重點,您怎么看?
宋志平:水泥行業這次沒有納入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困難行業脫困首批重點,因為鋼鐵、煤炭問題的確更大,而且國家財政會拿出一些資金解決。本來水泥行業應該納入進去,因為去年行業真實的情況并不一定賺錢,今年則是進入到了壓力更大的一年。我們也希望政府和社會能夠了解真實的情況。去年水泥產能是35億噸,水泥產量大概23.5億噸、同比下降6%,是25年來第一次下降,各區域價格效益全面下滑,水泥行業進入平臺過渡期,企業經營壓力巨大。我們的看法是,今年和去年相比,需求量可能還會下降,但供給量卻還在增加,新建、在建熟料產能還有2億多噸,這些都釋放出來以后,水泥產能將達到40億噸,產能利用率也就50%多一點,這是水泥行業面臨的嚴峻形勢。
水泥與煤炭、鋼鐵等別的行業相比,有其特殊性。受“腿短”制約,過剩問題處理不好,后果會更嚴重。前幾年每年全行業還有七八百億元的利潤,2015年下滑到只有200億元,2016年如果做不好,可能就會面臨全行業的虧損。因此,我們必須正視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孟憲江:面對挑戰,您認為應對的關鍵是什么?
宋志平:對于水泥行業面臨的形勢和遇到的困難其實大家都比較清楚了,認識問題已經解決了?,F在的關鍵是怎么做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產結構調整的問題,另一個是市場行為如何引導的問題。
就行業本身來講,提高行業集中度和限產是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建材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重組了4億多噸的水泥,使水泥行業的集中度從18%提高到現在的53%。這兩年,中國建材的重組放慢了步伐,水泥產能集中度也沒有再增加。中國建材推動重組的好處就是讓之前并不賺錢的水泥行業,在2010年到2014年賺了錢,尤其是2011年,行業利潤超過1000億元,鋼鐵行業很是羨慕。這是全國通過結構調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好的案例。
另一件事就是自律限產,其核心是產銷平衡。2014年前后,企業壓力增大,有政府和行業協會提出了為減少冬季霧霾在東北和新疆等地實施錯峰生產的措施。其實現在的水泥行業因裝備水平的提升,排放粉塵量都符合國家標準,所謂錯峰生產,除了冬季取暖錯峰排放外,另一核心是著眼于限產。企業冬季生產的熟料沒用都壓在庫里,或很便宜地賣給小粉磨站,待春季到來后,小粉磨站再以較低的價格推向市場,使得春季水泥價格下滑,直到小粉磨站把冬天很便宜買到的熟料用完后,大概八九月份水泥市場才開始賺錢。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產能過剩階段夏季生產的熟料都消化不了,根本不需要冬儲,所以在北方地區開始推行冬季錯峰生產很有必要。這是通過政府強制限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案例。
如何進行供給結構性調整
聯合重組:聯合重組的目標是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提高市場集中度、穩定水泥供應,提高行業效益,要鼓勵大企業,按區域形成市場核心利潤區,形成區域市場。
禁止新建:縱觀全球水泥行業,過剩市場經過整合后,均進入長期穩定局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允許企業再去盲目建新線。
淘汰落后:對低水平的落后產能加大出清力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點。去產能,第一先淘汰落后產能,第二過剩的先進產能也要關閉。
國際產能合作:發揮資金、裝備、技術和管理優勢,把工廠建到國外去,把生產能力轉移出去,減輕國內新增壓力。
孟憲江:我們注意到,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明確了“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的思路,并提出“資本市場要配合企業兼并重組”,展開了打響化解過剩產能攻堅戰的清晰的路線圖。面對這個難得的政策機遇,您認為水泥行業應該如何做好生產供給方面的結構調整呢?
宋志平:現在中國的水泥產能是個天文數字,無論是人均水泥用量,還是人均累計用量,都是全球第一,超過工業發達國家峰值很多。從當前我們的國情來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不可能像以前那么多了,市場對水泥的需求量也不會再像以前那么增加,在“十三五”能維持住現有的水平就相當不錯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臺期,水泥需求為20億到25億噸,但我們的產能卻有近40億噸,過剩非常嚴重。
大家都意識到了去產能的重要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個好政策,但究竟該怎么做呢?最近習近平總書記說,要集思廣益,真抓實干。水泥行業應該切實討論一下,到底怎么干?我有兩個擔心:一是由于中國建材發揮大企業作用,水泥行業前兩年比鋼鐵行業好,然而2015年行業部分企業帶頭打價格戰,導致我們市場競合的“馬其諾防線”徹底崩潰,行業利潤下滑很快?,F在國家出面做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很大,而水泥行業又沒有強有力的措施,屆時水泥行業可能會不如鋼鐵和煤炭行業。二是這么大的水泥產能,在“十三五”里不管怎么樣GDP還有6.5%的增長,還能有一定的量做支撐。但“十三五”以后呢,銷量會掉頭向下。為此,“十三五”期間,我們必須在有一定需求量的情況下,抓住機會,采取措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工作做好,這樣才能有一個長期的良好走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十三五”里既為了企業的當期利益,也為了未來水泥進入減量期時不至于更困難,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的寶貴時間,果斷地去產能。
怎么做?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去產能和讓企業有利潤。習近平總書記講,衡量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就是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這中間,企業有利潤是一切的前提,沒有利潤其余就都沒有了。要讓企業有利潤,目前就得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最近經濟學家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講得挺多。無非就是兩件事:去產能和產品升級換代,這兩件事就叫結構調整,減少過剩的低端的量,增加急需的高端的量。而對水泥行業來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結構調整就是去產能,40億噸水泥產能,只賣20億噸,這種情況下,只有在去產能上真抓實干,才能真真正正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點事情。
孟憲江:您認為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有效實現去產能?
宋志平:圍繞供給結構調整,我認為有四招來解決問題:
第一招,繼續鼓勵聯合重組、增加集中度。
從國際經驗來看,解決過剩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大企業的作用。特別是在行業下行周期中,由大企業整合市場,增加行業集中度,從做工廠、做產量到做市場、做系統,兼顧各種資源和各方利益,做到退而有序。
歐美等發達國家,包括日本,水泥、鋼鐵等基礎原材料產業,基本上到了一個高峰之后就是兼并重組,關掉很多工廠,幾十家水泥廠變成幾大家,高度集中,同時果斷退出,果斷產能出清。日本的水泥年產量從泡沫經濟時代的1.2億噸降到現在的4500萬噸,但價格一直不錯,現在是100美元左右一噸,是我們的一倍,日本水泥企業效益也不錯。法國水泥行業過去在困難時期,銷量也降了30%,出現這個問題后,行業就開始整合。通過整合,法國水泥行業建立了良好的秩序,過剩產能也逐漸消失,企業開始賺錢,現金流變好,之后開始投資海外,因為“走出去”需要強大、雄厚的資金支持。意大利水泥行業在遇到過剩問題時,并沒有成功實現整合,所以水泥企業效益一直沒有法國企業那樣好。
中國建材推動重組有十年了,其間沒有得到什么政策支持,無論從貸款的利息、從稅收的減免,還是從資本市場融資的便利上都沒有。中國建材的重組在全國是有代表意義的,下一步對聯合重組,包括對中國建材這類聯合重組中立過功的企業,國家應該給予一些必要的支持,包括考慮給予一些貼息貸款支持,給予資本市場融資便利的支持。要鼓勵聯合重組就要給企業政策,給融資和稅收方面的優惠。我國水泥行業有53%左右的產業集中度,相較于發達國家70%到80%的集中度,仍有差距。
愛爾蘭CRH董事長跟我聊“到底哪兒的水泥業務賺錢”的問題時,他說不管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哪個地方有3家水泥公司加起來市場占有率達到70%,那個地方就掙錢,市場集中度是價格穩定和企業獲利的前提。
聯合重組的目的是增加集中度,鼓勵大企業按區域形成市場核心利潤區,鼓勵大企業之間產能互換,鼓勵大企業托管中小企業,支持企業之間交叉持股,或者形成聯合銷售體進行聯合銷售。這都是聯合重組的方法。
世界水泥前五的拉法基和豪瑞集團合并是水泥行業的重大事件。合并后的拉法基豪瑞集團董事長樂峰先生對我說,拉豪合并的工作都已經完成,現在水泥總產量達到4.2億噸。合并主要的效果是節約成本,形成協同效應。拉法基豪瑞各有所長,雙方合并后能把各自的長處發揮得更好,新企業能形成更好的機制,架構也非常好。如果全球經濟形勢好,合并后的效果會更加明顯。
重組中有兩件事非常關鍵。一是重組一定是一個停止了新建的市場,不能邊重組邊新建,山前買一個廠子他在山后再建一個,那樣,誰重組誰倒霉。這次鋼鐵、煤炭調整中要求三年不能新建,把新建卡住了。水泥也不應該再新建了,所有的在建都應該停下來。二是重組了以后價格合理回歸。重組之后,價格不能恢復,大家依舊打亂仗,重組者就會腹背受敵。2010年至2014年,中國建材聯合重組把水泥價格維護得不錯,行業有利潤,企業也有利潤,但2015年一些企業大打價格戰,沒有維護住價格,大家都有損失。
第二招,嚴格禁止建新線。
2009年春天在北京水泥國際峰會上,我說中國的水泥不能再新建了,提出了“休克療法”,可惜大家沒聽。從那時到現在7年了,這7年里新增水泥產能10億噸以上,差不多就是現在的過剩量?,F在,水泥行業在全國各地都處于嚴重過剩狀態,必須嚴禁建新線,更不能偷換概念把新建變成新增。我們剛開始提的是不要再新建,但有關部門把它變成新增,搞等量淘汰、異地置換,于是又增加了很多產能。2015年全國又新增熟料產能4300萬噸。
水泥窯可以進行協同處理、垃圾處理,發展循環經濟,但都要在現有生產線基礎上工藝改造,而不能以這些名義再建新線,搞變相新建。目前我國的水泥廠大都是一流的裝備,高過全世界平均水平,因為我們的廠大都是新建的,歐美的水泥廠都是二三十年前建設的。我們根本找不出任何理由再建更新的。這一點必須堅持。
中國的水泥無處不過剩,無時不過剩,已無淡旺季之分。所以中國的水泥行業千萬不要再新建了,把新建改成新增,雖是一字之差,卻失之千里。
第三招,堅決淘汰落后。
對低水平的落后產能加大出清力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徹底淘汰小立窯。這些年小立窯基本上被淘汰了,但是現在各地還有4000多萬噸的立窯水泥,還沒有完全淘汰掉,這個尾必須掃掉,雖然量并不大,但很惡劣。
二是淘汰日產2500噸以下的熟料生產線,淘汰小懸窯。
三是分區域淘汰日產2500噸的熟料線。比如在有些省份如安徽,留存2500噸線就沒什么意義了,因為5000噸線都過剩了。但有些省份如云南,2500噸線是主力機型,沒有必要淘汰它。
四是關閉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過于密集地區的生產線。5000噸線在技術、環保、效率上可能沒問題,但過剩太多也不行。做大型水泥熟料基地的思路也需要重新考慮。以前各地沒水泥,建設熟料基地,扎堆建了不少5000噸線?,F在哪兒都有水泥,運費又高,噸水泥百公里運費要幾十元。過去做熟料基地的優勢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在熟料基地的富余產能也要關閉。大型線是成本低,可大型線如果在100公里之內是成本低的,如果500公里成本還會低嗎?算成本不是只算工廠運行成本,要算水泥運到客戶那里到底是多少成本。一個縣就做一條5000噸線,供應周邊地區,如果做規模更大的線,運到很遠的地方,運費高,還沖擊別人的市場。所以要根據情況關閉過剩的5000噸線,一切服從于市場。十幾年前我到日本的大阪水泥,看到幾條3000噸以上的生產線都關掉了。如果沒有這種決心,去產能是去不掉的。不主動關一些工廠,最后就是所有工廠都過苦日子。關掉一些生產線,企業還能賺錢。這是繞不過去的。
五是下決心全部淘汰低標號32.5水泥?,F在剛淘汰PC32.5,我們正推動淘汰PC32.5R,還有32.5粉煤灰水泥、32.5礦渣水泥,都應全部淘汰掉。因為32.5水泥是個大雜燴,一些小水泥廠什么東西都敢摻。32.5低標號水泥全世界都很少用了,中國還在大量用,甚至占比達到50%到60%,全世界的情況是42.5水泥占50%、52.5和62.5水泥占50%。國外水泥是青色的,我們的水泥是灰白色的,里面加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做混合材,本來是70%的熟料加30%的混合材,現在一些小企業用30%的熟料加70%的混合材。
六是廢除直徑3.2米以下的水泥粉磨,提高水泥粉磨質量,降低能耗。
七是要提高建筑混凝土的等級?,F在我們建筑的等級是C15、C30、C40、C50,現在我國仍大量采用C15,全世界沒有這個等級,這個等級太低,很多房屋澆鑄了混凝土,用不了20年、30年就壞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們要滿足高端的需求,不只要淘汰掉落后的,還要推廣高標號水泥、高等級的混凝土,包括特種水泥。
第四招,加強國際產能合作,開辟新的需求市場。
李克強總理在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冶金、建材等產業對外投資”,并多次指示加快水泥、玻璃成套裝備“走出去”的步伐。中國水泥業的裝備和技術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牽引下,中國水泥企業從過去只賣裝備的時代,邁入全方位投資、進行國際產能合作的新時代,創造長期需求。
過去我們水泥出口是享受國家退稅政策的,但后來因為屬于“雙高”行業,就取消了這個政策,我們希望恢復水泥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中國水泥出口?,F在非洲等很多國家缺水泥,我國現在水泥產能這么多,在當前這個過渡期,可以適當給些政策,鼓勵產能過剩的企業多出口水泥。還有就是對于那些在國外建新水泥廠,在國內同時又關掉一些水泥廠的企業,也應考慮給予一些政策支持,比如納入國家專項建設資金貸款,以加大“走出去”跟消減國內過剩產能之間的聯系。
如何做好市場結構性優化
錯峰生產:錯峰生產不僅應該常態化,還應該增加內涵,推而廣之,實施減霾錯峰、限碳錯峰、春節淡季錯峰、高溫雨季錯峰等;不僅在北方采暖區錯峰生產,還應在南方和全國范圍內推行。
行業自律:以行業協會為主導,促進行業內企業之間的信任關系和誠信建設,建立企業市場行為的管理約束機制。
大企業引領:大企業要站在道德高地上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帶頭淘汰32.5標號水泥、帶頭停掉富余產能、帶頭不新建生產線、帶頭執行錯峰限產、帶頭穩定市場價格。
孟憲江:我們注意到,在解決過剩問題的部署中,李克強總理提出更多運用市場的辦法。您對市場結構優化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宋志平:在市場優化方面,我認為,全面開展錯峰生產,發揮好以協會為主導的行業自律,發揮好大企業的引領作用,是工作的重點。接上前面的四招,從市場結構調整方面看,還有三招。
第五招,大力開展錯峰生產,擴大錯峰區域。
供給側限產是當前應對市場需求下滑的主要應急手段。工信部和環保部聯合發文要求在北方采暖區全面試行冬季水泥錯峰生產。對行業來講,錯峰生產的經驗值得推廣。
北方錯峰生產非常有意義。錯峰生產不僅應該常態化,還應該增加內涵,推而廣之,實施減霾錯峰、限碳錯峰、春節淡季錯峰、高溫雨季錯峰等;不僅在北方采暖區錯峰生產,還應在南方和全國范圍內推行,緩解供需矛盾、霧霾等問題。從實際操作上講,與玻璃廠和鋼鐵廠***的區別是水泥廠是可以停產的,一條日產5000噸的線停產一次,造成的損失是35萬元,這是可以承受的范圍。
全世界水泥產能利用率是70%到80%,去年有的企業利用大家停窯限產時開足馬力生產,達到120%的產能利用率,有點趁火打劫的味道。短缺經濟的時候多生產,現在都富余了,為什么還要這樣生產,你多賺一點點,把行業的價格都攪黃了。如果大家都這樣做,最后誰也賺不到錢,因為需求沒有彈性。
最近我去法國參加世界氣候大會討論了水泥的碳交易問題。現在我們國家有7個地區、6個行業在推行碳交易試點,其中也包含水泥行業,到2017年全國就推開碳交易。碳交易有項指標叫碳配額,2014年是5000噸的水泥線給160萬噸二氧化碳的配額,我覺得太高了,應縮減水泥廠的二氧化碳配額,縮減到只有80%的產能利用率。這樣就像限電一樣,企業想多生產也不行。
眾所周知,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導致了地球溫度的迅速上升,我國二氧化碳目前的排放量使我國對世界在環境氣候方面的承諾壓力很大。水泥生產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戶,而且是單向排放,差不多1噸熟料排放0.8到0.9噸二氧化碳,中國每年排放的120億噸二氧化碳中,水泥行業占了10%左右。
霧霾是看得到的,二氧化碳是看不到的,隨著二氧化碳核查越來越嚴格,將來會用碳配額限制水泥企業的生產。2010年三季度,江浙一帶為了完成環保達標對水泥行業進行了限電限產,水泥價格應聲而起,并一直延續到2011年,那一年也是行業里最賺錢的一年。事實證明,真正的價格取決于供需關系,限電限產對行業是件好事。
在這個過剩時代,我們真的要改變很多觀念,包括給職工放假,能多放的就多放,因為上班也沒意義,生產的東西也沒人要。為什么歐洲人實行5天工作制,每天上班6個小時,就是因為生產了也沒用,所以就多放假。我們水泥廠也要放長假,讓職工快樂生產。
第六招,以協會為主導的行業自律。
開展行業自律實際上要協會主導,大企業引領,促進市場健康化,不進行惡意殺價,不搞傾銷。國際上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里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反壟斷,壟斷實際上是指濫用市場支配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才是壟斷,一家企業即便覆蓋70%的市場,如果沒有濫用支配地位就不叫壟斷。我們要正確理解什么是濫用,而對于支配權,實際上是要用的,有一定市場定價實力和話語權,這是全世界企業的目標。另一個是反傾銷,在當前過剩情況下,傾銷是主要矛盾。這里的傾銷指的是低價銷售,主要指產品價格低于在目標市場的平均成本?,F在有人認為,競爭就是把價格打得越低越好,物美價廉,其實惡性競爭實際上是損害了企業,最后受苦的還是消費者。
目前國際上主要是反傾銷,而維持市場健康的工作主要是由行業公會來做。國外的公會有很大權力,主要是協調市場上銷量和價格,代表行業共同利益,捍衛本國市場,對國外企業實施反傾銷。我們要強化協會維護市場健康和公平的作用。協會是市場化的非營利組織,要發揮協會在市場健康化中的主導作用,強化協會對整個行業的管理力度,以及對市場化管理的力度,包括市場化約束和市場化自律。
第七招,支持大企業發揮行業引領作用。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大企業要發揮應有作用。前不久CRH首席執行官阿爾伯特講到,從全球水泥業調整產能過剩的歷史來看,長則40年,短則15年,而且龍頭企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企業要發揮應有作用,從國家政策、行業發展和企業戰略的高度,從消費者利益***化進行系統化、全局性思考,探討企業間通過交叉持股、置換產能、委托管理等方式合作共贏。
大企業更要站在道德高地做企業。第一,做企業時,不僅要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還要考慮以人為本等。第二,進行市場競爭時,要考慮到行業的利益,要有大局觀。第三,企業發展要關注到氣候變化,承擔社會責任。第四,“走出去”要給當地經濟作貢獻,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
回顧一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建材上市十年來,實際上都是在行業的供給側進行結構調整。中國建材戰略中有兩句話,第一句是“大力推進水泥、玻璃行業的結構調整、聯合重組和節能減排”。這句話里沒有講建新廠、增量,講的是結構調整、聯合重組。即使在水泥的結構調整中,我們提出大力發展水泥的高標號化、特種化、商品化、制品化,講的是不只要限制低端,還要邁向高端。第二句是“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講的是在供給側做高端產品。目前中國建材在新型建材、石膏板、玻璃纖維、風機葉片、新型房屋等領域都有不少盈利,主要得益于在供給側的結構調整。
這些年來,作為中國水泥業的領軍企業,中國建材集團主動聯合行業協會和業內企業,扎實落實政府產業政策,帶頭做了大量的維護市場供需平衡的工作。
在去產能方面,中國建材一直是行業的領軍企業,一直致力于行業的結構調整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最早我們帶頭炸了9條小立窯,中央電視臺直播,帶動了全國淘汰小立窯;現在我們又帶頭淘汰32.5水泥。中國建材一路帶頭,受益的是整個行業。
我們相信在去產能的過程中,還有不少困難,但我們會堅定不移做下去,發揮中國建材的引領帶頭作用:帶頭淘汰32.5標號水泥、帶頭關閉富余產能、帶頭不新建生產線、帶頭執行錯峰限產、帶頭穩定市場價格,在水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做有擔當的企業。我們也呼吁行業內的兄弟企業都從國家政策、行業發展的高度,共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共克時艱,開創水泥行業美好的明天。
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