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國建材報》:建材業調整——講好供給端的故事
來源:CNBM 發布時間:2015-11-20編者按:在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對于建材行業來說,產能過剩、供求失衡一直是老問題,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投資乏力,供需矛盾更是雪上加霜。新形勢下,我們如何做好從需求側改革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近日在首屆中國建材行業年度經濟論壇上給出了回答。在這篇題為“建材業調整——講好供給端的故事”的講話中,他深入剖析了行業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并重點就轉型升級提出了“四化”的全新路徑,對于當下行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會議,就轉型升級這一主題,結合中國建材集團的實際,跟大家匯報交流。我主要講三段話,第一段話是行業轉型升級的背景,第二段話是中國建材集團轉型升級的實踐,第三段話是下一步轉型升級的思路。
一、關于轉型升級的背景
當前建材行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主要基于四個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到中高速,從兩位數的增長到現在的6.9%再到“十三五”期間的6.5%,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對建材行業來講,這樣的變化意味著需求量不會再像過去那樣逐年增加,以水泥為例,今年的市場需求量降幅超過5%,為近年來首次下降。不過即使如此,今年的水泥銷量仍達到23.5億噸,仍是個天文數字,“十三五”期間也會繼續保有龐大的消費量。既然有這樣的市場需求托底,為什么現在煤炭、化工、鋼鐵、水泥等基礎原材料領域還覺得非常困難呢?為什么水泥行業還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價格下跌呢?我認為,主要問題不是需求端的不足,而是供給端的過剩,主要矛盾不是需求量的下降,而是供給端的工作沒做好。
如何做到均衡、有序和高質量的供給,這是眼前最迫切的問題。過去常講“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指的是靠加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F在我們的“面”已經算出來了,就是6.5%的增速,受此影響,市場需求不可能無限擴大。問題是,我們的供給嚴重過剩、“水”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指望政府再去加“面”,也沒那么多的“面”可加,那樣意味著資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費,既不平衡不協調也不可持續。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和企業,需要一起努力,做好供給端的工作,推動供需平衡。怎么做?核心是三件事:以銷定產、競爭的有序化和提高產品的標準。我們改變不了需求下降的事實,能改變的只能是我們自己。新常態下,我們必須探索一套新的活法,因勢而變,主動作為,加快轉型升級,這樣才能徹底扭轉行業命運。
剛才徐林司長講了國家的“十三五”規劃,我聽后心里比較踏實。因為中國有“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有“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有“十三五”6.5%的增長底線,建材等基礎原材料就有巨大的市場作為支撐?!笆濉睂ξ覀儊碇v既是一段難得的平臺過渡期,也是一段黃金轉型期。如果我們錯失了這段機遇,就不能有合理的盈利進行必要的結構調整,就不能有足夠的時間對過剩產能進行“關、停、并、轉”,那么當“十三五”結束后,經濟增速進一步下調,基礎原材料需求進入減量期的時候,企業會比今天更難受。
第二,產業邁向中高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從全國范圍來看,今天的中國制造業正從中端邁向中高端,但就建材行業來看,“十三五”應是從中高端邁向高端。一方面,我們還有低端生產線在運行,市場還有低標準產品,但在水泥、玻璃、新材料等方面,我們的技術和裝備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過去30多年來,我們基本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的道路,現在逐漸走在了前面,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前不久,世界水泥大會在北京舉行,外國同行都來到中國,看我們是怎么做的,這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挑戰。作為領跑者,我們必須考慮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必須思考深層次的問題,必須發揮引領作用和領袖風范,必須加快轉型升級、牢牢把握制高點。
第三,環境的壓力。當前人類發展遇到兩大問題:一是增長的極限,就是能源和資源不可持續;二是生存的極限,氣候變化使人類生存面臨困難。科學家認為,從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上限是2℃,超過這個限度地球就不受控。過去100多年全球已升溫1.1℃,未來85年只有不到1℃的空間。如果按現在的能源消耗方式,85年之后全球氣溫會提高5~6℃,有文章就說,那時我們不用再探索去火星了,地球很快就會成為火星了。所以現在各國都非常關心氣候問題。上午,我參加了中法氣候和綠色經濟論壇,李克強總理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出席講話。11月底12月初,世界氣候大會將在巴黎舉行,這次氣候大會非常重要,將決定2020年以后氣候方面的世界規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8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中國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建材行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領域。大家可能清楚二氧化碳總量的計算方式,就是工業排放加上水泥石灰石分解的二氧化碳數量減去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面對發展極限和生存極限的雙重壓力,建材作為高耗能、高環境負荷的行業,未來節能減排的壓力會更大,必須心系社會,嚴格自律,從綠色環保、節約能源等方面思考產業變革。研究余熱發電技術、開發高標號水泥、發展綠色產業等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四,“一帶一路”新機遇?!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膶嵤槠髽I創新轉型提供了更大的平臺,贏得了更多的時間,給予了更大的空間。建材行業“走出去”,最早是出口產品,后來是做EPC,現在則是海外投資?!白叱鋈ァ弊銎髽I和以前做買賣、裝設備不一樣,要長期扎根海外,從過去以本土化為主的企業變成國際化的跨國公司,這是很大的跨越。
二、中國建材集團轉型升級的實踐
中國建材集團的戰略是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大力推進水泥、玻璃的聯合重組、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第二句話是“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這么多年來集團緊緊圍繞這兩句話,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整合優化,取得了快速發展。實踐證明,這一戰略是完全正確的。
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水泥方面,通過大規模聯合重組,組建4家大型水泥公司,整合了4億多噸產能,居全球第一,全球每用10噸水泥就有中國建材集團1噸,同時帶動行業集中度從2008年的16%提升到現在的53%;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炸掉小立窯,推行高標號化、特種化、商混化、制品化等經營結構的調整;投資150多億對所有符合條件的水泥廠建設余熱發電體系。玻璃方面,大力發展電子玻璃、光伏玻璃、智能玻璃、建筑節能玻璃等,退出普通浮法玻璃。
大力發展“三新”產業。新型建材方面,石膏板產量21億平方米,居全球第一,全球每用3張石膏板就有中國建材集團1張。新型房屋業務,建設并推廣“加能源5.0綠色小鎮”項目,在房屋建設中采用地熱、光熱、光電、家庭風電、沼氣等五項增加能源供給的方式。中國農村有300億平方米農房,如果都用加能源房屋,讓每一座房子都不再是耗能的房子,而成為輸出能源的發電廠,這將是場多大的變革。我們的綠色小鎮項目在海外也紛紛落地,上月剛與英國簽了一個大單,在愛丁堡附近建設8000套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方面,玻璃纖維年產能120萬噸,居全球第一,碳纖維、風電葉片年產能分別為5000噸、1.5萬片,均為全國第一,現在又進入玻璃薄膜太陽能領域,正著手推進光伏10(國內GW)+5(海外GW)的發展布局。
三、下一步轉型升級的思路
中國建材集團轉型升級的思路概括起來就是:轉型不是轉行,轉型是繼承和發展,是提升行業價值,是觀念、結構、經營模式的深刻變革。下一步轉型升級的方向主要有四點:
第一,綠色化。整個工藝路線、產品方向都要圍繞“綠色、循環、低碳”六個字去做。我們強調三句話:一是在原材料選用上盡量采用城市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在生產過程中盡量做到零排放,三是生產的產品要節能環保,有利于健康。要站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道德高地上考慮未來,不能把企業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對立起來,要按照環保、安全、質量、技術、成本的排序做企業。
第 二,智能化。加快“兩化融合”,把“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都用起來。最近中聯水泥在泰安做了一條智能化水泥生產線,采用“互聯網+水泥制造”模式,能效、環保和效益指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去年凱盛集團在德國收購了Avancis公司,收購的初衷有兩個,一是引入薄膜太陽能技術,二是學習德國工業4.0技術,這個工廠從沖洗玻璃到鍍膜、激光照刻、做電池組,再到最后包裝,整個過程全部使用機器人,智能化水平非常高。
第三,高端化。不是徘徊于低端,也不滿足于中高端,而是要爭取高端化,在這方面我們當仁不讓。30年河東30年河西,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建材大國、成為全球建材科技研發和中高端裝備生產的基地,像水泥裝備、玻璃裝備、石膏板技術等等,跨國公司都是從中國公司購買?!笆濉逼陂g,中國的產品、技術、裝備都要站到制高點上,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第四,國際化。以前我們理解“走出去”就是到發展中國家去,到經濟發展水平不如中國的地方去,但現在來看,發達國家的商機也很多,像中國的高鐵、新型房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都很需要。去年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55億美元,在意大利投資35億美元。同時,可以把中國的中高端裝備與發達國家的高端技術結合起來,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中國建材集團在這方面和三菱、施耐德等公司合作得非常好。所以,國際化不能像以前那樣簡單地想問題,也不能單槍匹馬地“走出去”,我們既可以到發展中國家參與建設、進行技術轉移,又可以到發達國家整合先進技術和知名品牌,還可以和跨國公司聯合起來共同開發市場,實現合作共贏。
當前,建材行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困難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反思、學習和提高。恰恰是因為像今年水泥銷量的下跌和價格的下滑,把我們震醒了。只要我們醒了,只要我們看到問題,只要大家行動起來,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我相信,建材行業一定能夠比其他原材料產業更早地駛入創新競合的藍海,一定能夠迎來一場鳳凰涅槃式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