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動態
綠色發展 | 走,去國家級綠色工廠看看③~
來源:中國建材股份 發布時間:2024-12-23編者按
我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綠色創新、綠色制造、綠色生產、綠色服務,推廣全周期綠色管理,助力行業、國家早日實現“雙碳”目標,為建設綠色美麗家園貢獻建材力量。
為持續提升生態環保、綠色發展水平,以高水平生態環保服務中國建材高質量發展,小料向大家分享國家級綠色工廠在創建、生態環保實踐中的優秀做法和管理經驗。
四川筠連西南水泥
四川筠連西南水泥不斷通過強化管理、技術革新、控內創收等措施,持續深推精益生產,綠色發展,促進生產運行指標大幅改善。公司先后獲得四川省環保誠信企業、四川省健康企業。公司于2020年9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評選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深抓三精管理,效率與效益相結合
堅持KPI績效改善的核心思路,從生產管理入手,不斷技術創新優化,實現公司高質量發展。2023全年噸熟料標煤耗同比降低3.91公斤,噸熟料綜合電耗同比降低2.57度,噸余熱發電量同比提升3.13度,熟料單位維修費用同比下降3.14元/噸,單位熟料制造成本同比降低35.44元/噸,單位水泥制造成本同比降低33.95元/噸。
以降本增效為綱領,以開源節流為抓手
在“降”字上下功夫,在“增”字上做文章,深挖內部“造血”潛能,緊緊圍繞精益生產目標,嚴守三條底線,護航企業穩健發展。從電力成本、原料成本、燃料成本、維修成本、管理降本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員全方位卓越降本。2023年通過原燃材料質量過程管控,優化采購渠道,全年降低原燃材料采購成本2625.56萬元。
深入開展清潔生產
推進跑冒滴漏治理,減少現場冒灰揚塵,美化作業環境。大力推進智能安全生產管理系統建設,提高設備防護的本質安全,提升安全生產智能化管理水平和能力。持續投入資金對環保治污設施、SNCR脫硝系統、在線監測設施、職業健康防護設施進行建設和維護,保證公司生態環保和職業健康受控。
貴州紫云西南水泥
貴州紫云西南水泥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使命, 公司通過綠色工廠創建,以精益生產為抓手,以綠色低碳為目標,從原料進廠、生產過程控制到成品出廠全過程充分發揮管理優勢,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公司于2023年1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評選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能效管理
為加強能源管理,合理利用能源,杜絕能源浪費,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公司成立了節能低碳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設立節能低碳管理辦公室負責具體事項。通過燃料替代、低碳熟料、智能精準脫硝等技術創新項目實施,公司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95kgce/t,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75kgce/t。
低碳減碳
抓好過程減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公司碳排放工作組積極開展工作,分系統制定切實可行的節能減排措施,從原燃材料準備、質量成本控制、日常生產組織、預維修改造等方面細致梳理碳排放影響因素,形成高性價比改進方案,結合錯峰停窯機會落實到位,收效明顯,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熱耗、電耗、提高系統余熱利用效率,單位熟料碳排放強度<0.77tCO?/t。
綠色制造
積極使用粉煤灰、硅粉、氮渣、脫硫石膏和磷石膏等工業固廢,實現原料無害化處理;在產品質量控制方面,配備有熒分析儀、氨水在線分析儀等先進在線設備,實現各工序質量實時監控,保障產品質定。
河北故城北新建材
河北故城北新建材成立于2009年,擁有低成本投入簡約設計的標桿石膏板生產線,年產2萬噸輕鋼龍骨車間,年產10萬噸粉料制品車間。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深入落實“雙碳”目標,公司于2023年11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評選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生產低碳化
踐行綠色生產理念,強化生產運營環境保護水平,石膏板生產線達到“近零排放”工藝。以創新綠色技術開發和探索智能制造為核心持續開展節能降耗改造,通過技術改進、工藝優化和新型設備投入,持續推進綠色工廠建設。提升改造后9.5mm石膏板蒸發量由2.7kg/㎡降至2.2kg/㎡,有效降低水、煤炭的消耗,年節水35534t,年節煤1922.8t。
制造智能化
持續加強智能化投入,持續推動制造向“智造”轉變,通過對輔料添加裝置、自動打包機進行智能化改造,投入使用智能機械手等措施,有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人工勞動強度。開展節能宣傳周、質量月等系列活動,提升全員綠色節能意識,營造了“節能降碳”的濃厚氛圍。
廠區綠色化
持續優化提升廠區綠植,廠區綠化覆蓋率占可綠化面積的100%。每年組織植樹節活動,結合種植經驗優選符合廠區土質的綠植,不斷優化廠區綠植品種。故城北新工廠內外環境和廠房布局都按照國家節能設計規范進行了設計,從建筑節能材料應用、節能照明系統配置、廠區綠化建設等工廠建設的每個環節都滲透著綠色低碳理念。
中國建材將繼續秉持
“材料創造美好世界”使命
進一步復綠擴綠增綠
積極開展綠色工廠和生態廠區建設
建設花園工廠、美麗工廠
促進企業與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