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要聞
周育先受邀參加央視對話節目,談企業家精神,講中國建材故事
來源:黨委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0-08-108月8日晚21:30,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節目播出了“變局下的創新而生”。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受邀參加并分享了典型事例和精彩觀點。
↓↓↓節目視頻↓↓↓
主持人:陳偉鴻
訪談嘉賓: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周育先
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董事長 焦承堯
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立
點評員觀察員: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姚景源
更多精彩內容跟小料一起來看看吧~
企業家如何直面上半年的“難”?
陳偉鴻: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面臨著這些年來艱難的考驗和挑戰,但是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經濟第二季度相關數據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經濟的增長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經由負轉正,同比增長了3.2%,在這樣的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當中,我們看到中國的企業和中國的企業家勇挑重擔,在今天的《對話》節目中,我們請到了三家企業的負責人。
大家都說今年第一季度特別難,我一直在猜,我今天見到這三位企業家,他們臉上會呈現什么樣的表情呢?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表情,“我太難了”。您覺得說出了您的心聲么?
周育先:我覺得很大一部分說出了我的心聲。我大年三十回老家過年,但是大年初二就去我們浙江的企業做現場慰問,因為我們有20萬的員工,在春節期間還有3萬多員工在崗。從那開始一直到現在,基本上很大一部分員工,包括我本人在內,就沒有過禮拜六禮拜天,時間都不夠用。我們在境外200多個工程,實際上隨著境內抗疫情慢慢轉化為境外抗疫情,抗到現在為止,境外還有70個項目還暫停在那個地方,也是難。
行業活力恢復了多少?
陳偉鴻:當我們在聚焦三位所在的行業的時候,我們很關心這三個行業目前的活力表現到底如何。如果我們把100分作為活力值的滿分,三位是不是可以給自己所在的這個行業打打分?
周育先:實際上中國建材,大家一聽,第一個反應就是建材行業,可是它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的內容是做新材料,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從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我覺得可以打85分。先說我們自己,通過6個月全體員工的努力奮戰,等于比去年同期還有雙位數的增長。第二個方面,我覺得我們還有不足的,比如說整個全國建材行業的增長比我剛才說的數字低,剛才我說85分,離100分還有差距的地方,我們作為全球***的建材企業,我們為整個產業鏈,為整個行業的推動,我覺得還有差距,還應該做更多的努力。
高強度碳纖維有何神奇?
陳偉鴻:在今天節目之前,我們給三位企業家布置了一個小小的任務,你們要讓自己所在的領域更加充滿活力,更有發展前途,請拿出你們的獨門秘籍,告訴大家,所以今天他們帶了大大小小的模型,而這些產品中又包含了什么樣的創新動力呢?
周育先:這個是碳纖維,這個是用碳纖維制作的無人機,這個就是收好的一卷碳纖維,大家看到這個好像是一根繩子一樣,但是這里有10000多根碳纖維,每一根的強度都非常高。
陳偉鴻:這么金貴我都不敢隨便拉了。
周育先:你使勁拉,拉不斷的。平時我們大家看到的飛機,真正的大飛機,比如說大型的雙通道的飛機,一個飛機就需要用20多噸這樣的碳纖維,除了機頭不是碳纖維復合材料,從它的中段、后段到尾翼,全部都是用的這個碳纖維。隨著我們國家的需求,原來從T300的強度一直開發到現在T1000的強度。那么普通的低強度的,比如說我們休閑的滑雪板、網球拍都可以用這種碳纖維做,但是隨著高檔汽車用的碳纖維,到了航空航天用的碳纖維,到了大飛機上用的碳纖維,都是需要更高強度。
陳偉鴻:也能夠耐高溫,也能夠耐低溫。
周育先:對,耐高溫耐低溫,而且密度很低,它的密度是鋼的五分之一,如果同樣做一架飛機,用碳纖維做和用鋼做,重量減輕,變成了原來的五分之一,這樣飛機能夠更節約,更環保,所以平時材料領域一般說碳纖維是材料里的“黑黃金”。這個碳纖維中國建材集團真是十年磨一劍,整整十年了,十年的前九年都是虧損的,到了今年第一年盈利。前兩天碳纖維公司的老總跟我打電話說,董事長……
陳偉鴻:我們盈利了。
周育先:對,盈利了,但是這個過程是十年。原因是它本身在全球是封鎖的,目前只有三個國家具備這個技術,我們國家等于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從2010年開始研制,現在T700、T800可以做到年產萬噸級的水平。
他們為何“偏向虎山行”?
陳偉鴻:為什么你們一定要把這一條布滿了荊棘,甚至充滿了很多挑戰的創新之路把它走通?
周育先:企業當然第一責任是要盈利,但是作為一家央企還承擔了社會責任、國家責任,這兩方面的責任。我們國家整體的工業發展需要有這樣高端的產品,我們理所當然的在能夠盈利的情況下,應該全力以赴去解決我們國家沒有的材料,但是最終我們是要歸到能夠盈利的這一條。對科研成果不在于一時一事說贏了還是賠了,要看長短期的配合,我們有現在掙錢的產品,但是我們更要想到的是十年以后還能夠掙錢的產品。
姚景源:我覺得剛才他們講的,就是恰恰我們要探討的企業家精神中創新的本質。
陳偉鴻:一種理想。
姚景源:你說周總,他一個碳纖維可以虧損十年干下去,這是一種追求,他如果為了利潤他早不干了,他早干那些賺快錢的事了。十年前,誰敢擔保能成功呢?而且創新應當說風險是相當大的,企業家精神中,這種創新我覺得它確實是一種追求,一種境界。
企業家如何平衡創新和發展?
陳偉鴻:作為企業家,在你們的心中怎么樣來平衡這么長時間的科研歷程,這么多的科研投入,這種創新和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周育先:就像總書記說的創新是第一動力,如果不去謀創新,那這個企業肯定長遠不了,就像剛才黃總說的,如果你要是缺心臟,就是早死晚死,肯定是死,但是具體做的里面,怎么樣去平衡。我自己這么多年的體會,你作為一個企業家,無論你在做投資還是做科研創新,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戰略理性和經濟理性,這兩個理性要平衡。如果你光考慮戰略理性,不去考慮經濟理性,沒有一個經濟能夠維持你企業的正常運營,你想去實現那個大戰略,不可能。
陳偉鴻:難以為繼。
周育先:難以為繼,你企業都沒有命了,你的戰略自然是空的。真正的要平衡好這兩者的關系,可能作為一個企業家也好,一個公司也好,決策團隊也好,大概是一個比較難但又必須做出選擇的一個事情。 對待創新應該有多大的容錯度?
陳偉鴻:在不少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特質,今天我們把收集整理到的這些特質,用簡短的詞語寫在了我們的大屏幕上,什么樣的詞匯跟你們是相匹配的?
周育先:我還是選前面兩個,一個是容錯,一個是激勵。做創新它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做出來的,不像我們平時考核一個經濟指標,今年的銷售利潤率多少、利潤多少、成本多少,這個創新你不一定預計說我一定3年完得成,一定5年完得成,像剛才說的一不小心就10年,甚至有的可能磨了十年這個劍也沒拿到。所以這個過程中如何去容忍創新團隊每年每年都在燒錢,并不一定是錯,但是它這是個規律,就是你必須得容忍創新的這種規律,那么你在考核上、在激勵上都要去滿足這樣的一個規律。你不能說他今年沒完成任務指標,明年就別做了。就像我們這個超薄玻璃,現在可以做到A4紙那么薄了,而且下一步還會做成柔性玻璃。這個就是個玻璃,你聽上去的聲音就像紙的聲音。
可以彎曲的0.12毫米超薄電子玻璃
為何要把玻璃做得薄如紙片?
陳偉鴻:對,這跟我們平時接觸到的玻璃不太一樣。
周育先:A4紙一樣,這個玻璃在十年前的時候,我們一般來說兩毫米厚的玻璃就覺得薄了,2010年開始從1.5毫米,從1毫米從0.5毫米一直拉到了2013年的時候才拉到0.5毫米左右,再往下走,又過了一年才拉到0.3毫米,從0.2毫米到0.12毫米又拉了四年,我所謂的“拉”,玻璃都是要在一個槽面上拉出來的。
大家會說你拉薄了有什么用?。勘热缥覀兊某〔A?,現在在我們的手機上有四塊玻璃,從蓋板殼開始到了觸屏玻璃,到里面顯示玻璃的兩塊,一共要有四塊玻璃,大家有感覺,現在手機越來越薄了,如果每塊玻璃都是1.5毫米的話,光玻璃的厚度就6毫米了,我們現在的手機總共就沒有那么厚,那些其他的器件就沒地方放了。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拉薄玻璃了以后,整個國家大屏幕的TFT玻璃原來全部都是進口的,我們從去年開始,大屏幕的TFT基板的兩塊玻璃我們全部都可以國產化,所以使得現在大家買的TFT液晶顯示屏降了幾千塊錢。其中要允許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律去考核這個團隊,哪怕它的時間長一點,也可能超過十年,誰能知道十年它就真的做出跟A4紙一樣呢。所以我覺得對于科學研究創新的團隊,這個容錯并不一定他真的干錯了,而是說從企業家的身份上講,一定要容忍,自己也要去摸索,什么樣的創新會有什么樣的規律,這個規律是不容打破的。
陳偉鴻:如果我是一個科研人員,我肯定特別期望我的領導能夠以容錯的這種心情和態度來看待我的研究。所以我很好奇,跟您也做過科研工作,也在實驗室里期待著自己的領導能夠容錯,能夠激勵,是不是有一定內在的聯系?
周育先:我覺得是,因為我自己也從事過18年的研究工作,就是我得想辦法這個點上能突破。但是現在我作為一個企業的董事長,我要考慮的是成果出來了以后,能夠解決我集團未來10年的盈利模式。
陳偉鴻:發展問題。
周育先:能夠解決我們現在國家,以及我們整個材料行業所面臨的一些瓶頸,一些困局。我覺得作為一個企業來說,作為一個企業家來說,在我們能夠為股東提供比較好的回報的情況下,一定要去思考它的社會責任、國家責任。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跟我自己做過研發有點影響,就是說那時候非??释业念I導、我的老總能夠容忍自己再有一點時間,可能能夠把這個成果完成。
陳偉鴻:再給我一年。
周育先:再給我一年可能就能夠完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幾年,但是等到你突破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原來這個是對的。
陳偉鴻:我們說一個共通點,就是激勵,如果沒有激勵確實我們沒有動力。
周育先:剛才我為什么說激勵這個詞也很重要,整個中國建材集團65%是混合所有制,我們跟將近1000家民營企業進行了合作。比如中國巨石,玻璃纖維做到了全球老大,這個上市公司的總裁,原來也是十幾年前我們共同合作的一個民營企業家?,F在公司一年有20億元以上的利潤,他在里面占將近20%的股權,大家折算一下,折算成市值,現在是80億元左右,折算成每年的利潤20億元乘上一個20%,4億元左右。
中國巨石浙江桐鄉基地
陳偉鴻:所以激勵這兩個字絕對不是輕飄飄的,沉甸甸的。
周育先:沒錯。
如何給企業家在創新上“松綁”?
姚景源:總書記也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為什么黨中央,總書記還在反復強調創新,就是我們現在全社會這種鼓勵創新,尊重創新,激勵創新,我們這個氛圍,這個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我覺得我們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要研究,一個就是要把現在仍然還存在的一些束縛企業家創新的這些東西清理掉。
陳偉鴻:您講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了改革開放之初福建的一些廠長他們寫的那封信,他們集體呼吁要給我們的企業家松綁。
姚景源:我們農村改革是從小崗村,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工業的改革就是從福建這55位廠長要求松綁、放權,其實我們現在在企業家精神上,我們讓企業家精神能夠不斷的發揚光大,不斷的去發揮作用,我覺得我們需要給我們企業家松綁。
陳偉鴻:新時代的松綁和新時代的激勵。
姚景源:讓他們更好的激勵創新的精神。
企業家如何用國際視野促發展?
陳偉鴻:這一屏關鍵詞中還有一個詞跟每一位走在創新之路上的企業家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那就是“胸懷”。今天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所以當我們立足中國的這一刻,如何書寫“胸懷”這兩個字,如何把中國和世界這兩個詞更好地體現在企業的創新之路上。我知道周總本人就帶著自己的團隊在過去七八年時間里征戰全世界,大概幾十個、上百個并購的項目就是在這樣的努力當中一個又一個的誕生的。
周育先:我自己最深的體會,就是我們去做并購,或者是我們去做投資,除了我們要去獲利以外,很重要的是要去想到為當地的社會、為當地的政府、為當地的民眾能夠帶來什么樣的貢獻。第一,要為當地政府,要增加稅收。第二,要為當地的居民增加一些就業的機會。第三,實際上能夠跟環境和諧相處。如果這三點能做到了,我覺得投資的盈利,可能就是一個過程而已。
陳偉鴻:其實你翻閱全球經濟發展的大事件,你會看到很多優秀企業家的身影,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我們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企業家不斷的涌現,他們承上啟下,他們繼往開來。
謝謝各位收看我們今天的《對話》,也謝謝來到我們節目現場的各位企業家以及我們的點評嘉賓姚景源先生!下周同一時間再見。